一、引言
“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金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剧了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因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收入分配失衡一直是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难题。数字技术助力普惠金融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机遇,弥补了传统普惠金融发展的不足之处,以低成本、可负担、可持续的方式助力于金融扶贫。通过对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可以发现,2020年,西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 2.78∶1,高于 2.63 的全国平均水平。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状况不容乐观,城乡收入分配不平等不仅会严重阻碍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因此,重点关注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促进我国经济整体均衡发展,优化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具有政策与现实意义。
二、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本文测算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五个省(区)2011年到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的数据,研究西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此外,本文选取城镇化率、二三产业占比、财政支出占比作为控制变量,建立以下面板回归模型:
LNGIit=α+β1LNFIIit+β2LNURit+β3LNIPit+β4LNFEPit+εit(1)
其中,IG表示城乡收入差距,FII 表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UR 表示城镇化率,IP 表示二三产业占GDP之比,FEP 表示财政支出占GDP比 ;α 和 β 分别表示截距项和回归系数: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本文对各变量作自然对数处理后进行分析,各变量原始数据描述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由表1可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FII)最小值为18.33,最大值为342.04,相差悬殊,主要是由于各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在不同省份发展程度不同。
表1 数据描述统计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
首先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城乡收入差距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相关分析
由结果可初步判断,城乡收入差距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城镇化率、二三产业占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财政支出占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从回归结果可知,模型拟合优度为0.7291,即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城镇化率、二三产业占GDP之比、财政支出占GDP比解释度较高。F检验P值为0,通过了F检验,即模型拟合优度效果好。由回归系数结果可得回归方程:
LNGIit=0.62+0.04LNFIIit-0.89LNURit+2.43LNIPit+0.04LNFEPit+εit(2)
如表3所示,经过hausman检验,卡方统计量显著性P值为0.0000,拒绝建立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故本文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表3 Hausman检验结果
首先利用OLS和固定效应方法对模型(1)进行估计,用于检验普惠金融数字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估计方法下,普惠金融数字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始终存在显著影响,且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方向均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表4 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一致作用,也即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提升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小。城镇化率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而二三产业占比与收入差距正相关,说明二三产业占比的增长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抑制作用,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从固定效应模型来看,财政支出占比与城乡收入差距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四、政策建议
结合本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与当前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当地城乡居民收入的积极作用,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技术引发的普惠金融模式,需要相应的硬件设备作为基础保障,同时也需要各种各样的平台系统作为服务内容。第二,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普及,增加西北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通过办讲座和开办技能培训班,对西北农村地区加大宣传普及的力度,增加农村居民的相关知识,消除对互联网融资的恐惧心理,让数字普惠金融真正服务好三农。第三,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及时明确行业规范,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清除那些违法违规平台和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营造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在涉农金融服务领域更加注重风险管控,健全三农平台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农村地区法律援助渠道,让弱势群体享受到安全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曾之明,汪晨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突破:效用及启示[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02):21-28.DOI:10.16546/j.cnki.cn43-1510/f.2018.02.003.
[2]潘锡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10):93-97.DOI:10.13253/j.cnki.ddjjgl.2018.10.013.
[3]郝云平,雷汉云.数字普惠金融推动经济增长了吗?-——基于空间面板的实证[J].当代金融研究,2018(03):90-101.
[4]马洪宁.数字化引领普惠金融之路——普惠金融的发展与趋势研究[J].经济师,2018(10):169-170.
[5]王瑶佩,郭峰.区域数字金融发展与农户数字金融参与:渠道机制与异质性[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02):84-95.
[6]丁日佳,刘瑞凝,张倩倩.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9(07):4-10.DOI:10.19622/j.cnki.cn36-1005/f.2019.07.001.
基金项目:2022年度西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甘肃省绿色信贷发展研究”(编号:3192022078)
作者简介:曾诗涵(1996-),女,苗族,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
木尼热•艾尼瓦尔(1997-),女,维吾尔族 ,新疆喀什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李越(1999-),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