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实体企业不仅要充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应将投资生产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目标相挂钩。然而,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实向虚”倾向。在宏观上表现为大量资金流入金融和投资性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发展获得的资金减少。
1、金融化基本内涵
经济金融化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趋势,主要体现为金融活动带来的利润对GDP贡献越来越高。具体到微观企业,金融化反映了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将越来越多的资金配置到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中,通过非生产性投资活动来攫取利润的现象。正如凯恩斯在货币需求理论中指出的,人们持有较高流动性资产的动机主要有“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投机性动机”。受益于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资产同样拥有高流动性特征。受凯恩斯理论启发,大量研究指出企业金融化动机主要包括“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投机性动机”。其中,前者是指企业基于金融资产流动性较强、变现成本较低的特点,为应对未来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减少实业投资对外部融资依赖,而采取增加金融资产投资的前瞻性策略,即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蓄水池效应”。后者是指企业在实体经济低迷、投资回报率下降时期,使用金融资产投资代替实业投资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投资替代效应”。从概念和动机看,企业金融化实质上反映了企业对资产配置和利润来源结构的调整。通过采取偏重资本运作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利润中的相当部分来源于金融资产价值随市场波动产生的收益,而不是传统生产投资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
2、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取决于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二者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向相反,因此可能形成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三种效果。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基于制度迎合动机,即企业为达到政府政策所规定的研发强度,享受减税等优惠政策,从而进行策略性创新。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有三种渠道,一是融资约束会制约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从而减少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信息不对称理论表明:由于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外部投资者难以对企业优劣进行判断,从而要求更高的投资风险溢价,外源融资成本上升,使外源融资很难成为研发资金的来源。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有限,资金有效配置不足,内源融资又很难满足研发活动所需的巨额前期投入,二者共同对企业创新产生抑制效应。二是随着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融资约束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抑制企业创新发展。严重的融资约束使企业难以筹集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所需资金,使引进高技能人才以及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再教育与再培训等人力资本积累渠道受阻,进而无法利用企业中的高技能人力资本识别市场机遇并提出新想法,以及使用其独特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将新想法转变为新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三是融资约束通过技术溢出的学习效应对中小企业创新产生负向冲击。企业融资能力的增强,使其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学习、消化与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迅速增强,而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受限,对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主要基于制度迎合这种特殊情况,一般而言,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3、防范我国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对策
从2017年防范资金“脱实向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实体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无不彰显了防范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在激发企业主体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当看到的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部分企业“脱实向虚”倾向并未得到彻底扭转。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防范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根本在于提高实体企业经营回报率,促进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倾斜。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促进企业聚焦生产经营主业,需要实现生产环境、生产效率、生产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离不开政府、市场和企业等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3.1优化融资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融资机构,为中小企业创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减少或避免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的“信贷歧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缓解企业融资问题,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允许“僵尸企业”破产、重组,优化企业供产销资源配置,企业主动降低融资约束水平;银行机构也应转变“重抵押、轻效率”的状况,根据信贷规则给予高效的中小企业更多信贷支持。
3.2注重不同企业之间创新发展的差异性,促进创新均衡发展
利用企业所属区域、行业属性以及所有制结构等特有优势,将科学规划中小企业金融化水平与合理选择融资约束程度有机结合,例如,针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应通过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增强企业金融化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冲抵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找到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的最佳发展路径,实现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三者的良性发展。
结束语
为此,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命脉所在,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经济不能脱实向虚。围绕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十九大以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从金融、财税、要素价格等多端持续发力,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十四五”时期,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进一步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由此可见,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内涵、特征、原因及影响,并就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彭俞超,黄志刚.经济“脱实向虚”的成因与治理:理解十九大金融体制改革[J].世界经济,2018,41(9).
[2] 马红,王永嘉.实体企业金融化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9(17).
[3] 张成思.金融化的逻辑与反思[J].经济研究,2019,54(11).
[4] 戴赜,彭俞超,马思超.从微观视角理解经济“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相关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11).
[5]徐隽翊,周越,陈升萌.金融化与企业风险承担[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