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宇 刘淼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宇 刘淼,. 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摘要:
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是企业与社会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需要,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成为校企双赢的一条新路径。吉林工业经济学校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协同育人新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构建了校企发展的新生态。
关键词: 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高质量发展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基金资助: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依托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基础,校企合作是基础,为产教融合搭建平台和创造先决条件,产教融合是平台之上的建筑。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而产教融合是育人过程,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载体,对产教融合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是多层次的,表现在专业课程与行业实际的融合,师资队伍与企业人员的专兼融合、实训场所的融合、校企文化的融合、产学研成果的研发与应用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深度”;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宽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合作的“亮度”;瞄准企业需求,加强合作“密度”;改革合作模式,显示合作“力度”。实行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企业管理与德育管理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训训练相融合,助力打造学生择业的超链接,致力推动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奋力实现用人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

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将校企深度融合作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切实肩负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责任使命,充分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对吉林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支撑作用,为吉林省的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一、校企“联姻”,招生就业无缝对接。

学校紧扣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培养了大批“崇德向善,尚技励能”的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合作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学校于2019年开始与海尔集团进行校企合作,创建“海尔订单班”,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在不断的合作中,学校的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毕业后,根据实习考核成绩,按照协议规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进入海尔集团就业。与海尔集团合作至今,累计派驻学生500余人次,同时每年至少招收一个订单班,学校被海尔集团评为校企合作示范校。有了海尔的合作经验,学校先后与奇瑞汽车、中航天使教育集团、北京广宇智通、山东朝日赛领、北京万德宏远等企业开展订单班合作,在学校的汽车、航空服务、邮轮乘务、通信等专业进行校企“联姻”,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育人。

二、校企共协,深化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企业为重点”,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德育为根本,以成才为目标”,在就业指导中坚持“以技能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题中之义”,尽力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适应之义”。学校根据市场反馈的企业用人信息来调整专业和办学方向,严格按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制订教学计划,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为企业的用人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还特别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开发活动、人才需求调研、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与实践教学。

学校继续与海尔集团、奇瑞汽车深入探讨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了专业设置,实现了多方向、多技能的培养目标。借助海尔大学深入研究企业课程植入事宜。利用企业云课堂资源,将其对员工开展的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开发适合于学校学生学习的课程。另外邀请企业中高级专家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员,定期进入校园进行就业指导。推动校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深度融合,达成共同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举措。

三、校企共管,实现“双赢”发展模式。

校企双方在合作期间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学生的管理。近年来,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用人标准,将学校管理内涵的“军事化管理模式”融入企业的实习与就业指导中,严格落实“上学即上班”、“上课即上岗”,努力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校管理主线。规范管理,提升素质,培养能力,全面发展。将学生考勤、上课状态、技能考核等与其未来工作岗位的考勤、工作实绩相结合,让学生明确未来岗位状态与现在学习状态的管理的关系。同时,合作企业将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前移,在校期间,企业定期派驻企业HR定期到校,配合学校共同实施管理,同时为学生讲解企业规章制度,做未来职场规划,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和内涵中去。

四、校企共育,培养德技双馨人才。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发挥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创设全员德育的育人氛围。企业需要的是满足企业需求能够为企业带来战斗力的员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现在企业的管理需要,结合学生管理工作,职业道德素质越来越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学校充分利用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岗前就业教育,将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应用到学校教学中,促使学生时刻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除此以外,校企双方共同设立实习指导教师,学校的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在第三年同时承担学生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指导教师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在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思想上的波动和抵触情绪,随时进行全程跟踪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根据岗位,为学生安排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技能进行“双指导”,校企实习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稳定了学生的思想状态。

五、文化融合,加快学生角色转变。

学校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学校利用网络、广播、宣传栏、显示屏宣传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熟知程度,让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可,渴望到这家企业实习就业,同时定期邀请企业劳模、优秀毕业生进校园举办讲座、组织学生根据专业到对应企业进行参观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企业文化,让校园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减少企业和学生员工的管理冲突,便于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同时增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信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六、“双师”培养,加强教师入企实践。

学校制定了外聘教师制度,引进企业一线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同时起草了教师入企实践五年规划,与海尔集团、奇瑞汽车等企业合作,将课堂搬入企业,学校专业教师轮换到企业教授学校课程,同时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到企业进行企业锻炼,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一线管理当中,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和对员工的日常管理,在企业的生产和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这些丰富的企业经历不仅有助于教师将企业文化、人才需求、隐性知识、行业规范顺畅地导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学到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学校学习的管理当中,从而缩小企业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差距,同时有利于完成“教”与“学”角色互换,实现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双师”培养,企业获得了高质量人才和稳定的劳动力输入,为其持续稳步发展增强了后劲。同时,加强“双师带徒”的引导和深入,增进技能,提升学生自我修养,为校企的深度融合和职业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七、政策指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广宇智通合作,引入大唐5G实训设备,在学校建立移动技术培养东北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和大唐出资各50%,共建大唐5G一期实训基地,共同培养5G移动技术人才。

聚焦吉林省汽车重点产业领域需求,2020年4月,学校与奇瑞汽车深度合作,由奇瑞集团捐赠学校一台教学实训用车,在学校内共建“校中车间”,共建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奇瑞汽车同时提供汽车专业师资培训,学校派出专业教师接收企业专业培训,随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教学,校企共建实训车间,有利于学生熟悉奇瑞汽车整体构造和内部结构,为今后学生上岗顺利掌握制造和检验奇瑞汽车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聚焦“一主六双”,学校围绕吉林省电子信息优势产业领域,加强学校网络营销专业建设。依托自办企业——吉林市星启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于2021年5月与吉林市优博传媒公司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合作,双方就学校师资培训、视频剪辑、抖音平台运营、直播活动策划、直播营销推广、直播与数据分析等短视频账号运营、新媒体运营等直播技能以及直播营销员创新创业培训课程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信息化不断带动专业提升。

吉林工业经济学校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集约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协同育人合作,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与起点,共同将技术优势、人员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产优势、发展优势。推进产学深度融合,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与市场接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机遇,切实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方位提升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创建职业教育品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