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策略探究

赵婉婷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1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水平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创新模式不断增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在整体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基于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及必要性的分析,提出团队建设的实践策略:构建专业课“四结合”混合型教学团队、培养提升教师设计能力及创新“四融合一贯通”培养新模式等,打造课程思政和专业能力“双肩挑”高水平教师队伍。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团队建设
DOI:10.12721/ccn.2024.15701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回应。所谓精准思政,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政课精准育人是把学校育人工作的外因转化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内因,帮助学生自主确定成长目标,充分融合因材施教和因需供教,运用适合的育人内容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动力感,强化学生的路径感,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为了树立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理念,形成完整的思政课精准育人闭环,将精准思维落实到高职院校思政课当中,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专业的思政课精准育人团队。通过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企业、院团、行业协会等多元育人主体深度对接的契合点,科学认识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多元育人主体间的耦合关系,奠定建设精准育人团队的基础。

1.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课程思政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更是打破了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在内容上具有可塑性,在形式上具有多种可能,能够以不同的载体作为传播途径,达到最终目的。从教育理念来看,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理念束缚,改变了其以往认为思政教育只有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单一路径,通过转换教育理念,极大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而这一理念也是符合当前世界多元发展观念的一次革新,与时代演变趋势具有同步性。从现实价值来看,课程思政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与各个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三全育人”。这样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凝聚合力形成协同效应,极大地丰富非思政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价值,有效提升课堂实效性。同时,课程思政能够极大地缓解和稀释当前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带来的冲击,树立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加深其与祖国的纽带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工程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具有双重价值,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要求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转型的必然之路。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策略

2.1转观念,构建“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

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主动育人意识才是关键。在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中,学校做好顶层设计,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工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方法等相关政策、制度,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思政育人目标。

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学科交叉、人员交叉的组织形态,分工协作,系统发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合力推进,完成由“育才”向“育人”转变。通过“四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课教学团队,即由课程主讲教师聚合专业课教师、企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四股力量,采取项目负责人的形式组建一支教学团队。团队可选取主讲的核心课程组建课程群,深入开展相应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同时要求其中至少1门课程要参加学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所选课程内容也应尽量覆盖本团队课程思政改革核心内容。每个团队4人以上,至少包括1名专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便在立项课程的授课内容、资料收集和教案设计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其他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合力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助力完成立项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通过“四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成员之间截长补短,既可以在各课程之间对人才培养形成共识,也便于不同的专业教师在挖掘和弘扬职业精神、职业规范等思政元素时形成统一认识,主动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大家共同的目标都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课程思政团队的构建更有助于大家相互理解和包容,形成育人共识,互相配合,群策群力,少走弯路,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2促进育人团队成员结构多元化,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精准育人创新团队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精准育人的关键。精准思政所追求的育人效果,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团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要将思政课专业教师和其他教育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因此,在产教深度融合之际,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一支思政课教师主导、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院团师傅以及行业专家齐协同,学科交叉、专业跨界、职业融合、角色多样、履历多元、制度健全的思政课精准育人创新团队。一是通过团队共同设计制定“专属思政课”育人教学方案,以特色融合实践项目推动思政课理、实、创一体化精准育人,使思政课鲜活生动接地气;二是通过特色融合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形成以研促学、以研促育、以研促产机制,积极发挥科研在育人和生产中的引擎作用;三是通过团队合作上好“大思政课”互育共创的同时,思政教师亦可开展对企业、院团、行业协会的思政工作,对其文化的培育、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加速建设等发挥积极作用。

2.3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与领航者,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对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自身必须首先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政治素养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构建起学校党委、基层党支部、党小组三级教育学习模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由党员教师与非党教师组成思想政治交流小组,定期开展思想政治交流活动。通过以上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觉悟,并引领教师自觉将这种素养与觉悟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内生动力及能力。

结语

为了切实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存在转换困难的问题,加强学生在实际情形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和教育部联合提出了产教融合的理念。在产教融合发展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办学新常态的今天,思政教育也应当不再局限于以往传统课堂的束缚,主动寻求实现的新形势和新方法。两者的结合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教育向纵深横向综合发展最终趋势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亮军,沈丽琴,金立艳,陶雨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2,12(2).

[2]张良,徐卫国,华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

[3]张振明,王晓琳,张建.产教融合背景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J].安徽建筑,2021,28(3).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9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