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金融科技背景下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创新

谢珣

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400067

摘要: 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对于具备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复合型投资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本文中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对投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创新,弥补了金融创新浪潮中的人才短缺。
关键词: ​金融科技;投资学;人才培养
DOI:10.12721/ccn.2022.1573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全球金融服务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1]。金融科技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2],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和普惠性,极大推动了我国金融转型升级,但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挑战。

一、传统投资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投资专业具备明显的交叉学科属性,现代投资理论主要是基于数学、统计学方法,解决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的风险定价和管理问题[3]。从这个角度看,投资专业人才相比较传统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具有相对强的数理基础和计算分析能力。但是,国内投资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学习宏观金融理论,由于缺乏金融科技的相关书籍、平台,在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弱,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金融企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要[4]。因此,如何发挥投资专业的学科交叉优势,构建匹配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投资学教育中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二、匹配金融科技需求的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为了培养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投资人才,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于2019年对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优化调整,将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前沿科技内容纳入金融与投资专业教学体系,以适应金融科技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弥补金融创新浪潮中的人才短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1.大力推进科教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金融科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前沿改革;搭建金融科技科研合作平台,推动科教交流与成果转化。

2.大力探索产学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导师、学科竞赛、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包与项目案例库、互访互派和挂职交流等方式,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将企业先进技术方法与整体解决方案引入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申请华为、腾讯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等知名企业支持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企业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优化课程设置布局。在课程设计时突破原来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拓展学科交叉课程群,增加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相关的计算机编程、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课程模块。开设金融科技选修课,包括人工智能与金融投资、大数据分析与量化投资、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等课程。

2.丰富金融科技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课程设置结构,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学时,强化学生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和对大数据挖掘的能力;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思路,开展多种竞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三)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以投资系教师为主体,整合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人工智能、数学等学科的部分教师及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跨学科的师资优势,并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外培训、进修,学习金融科技相关知识。同时,引进金融科技优秀人才,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将从事金融科技研究和实体企业的校友资源纳入整合计划,建立金融科技教学科研实践实习基地,铸牢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三、结语

在金融科技背景下,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通过不断探索,通过将前沿科技内容纳入投资专业教学体系,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加强复合型师资建设等途径,构建了能够匹配金融科技需求的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金融创新人才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白鸽.金融科技与“一带一路”[J].中国金融,2019(9):26-27.

[2]黄瑞欣.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监管的创新[J].广东经济,2021(6):66-69.

[3]刘志东.新文科背景下投资学课程内容体系与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21(5):56-59.

[4]李佳珂.人工智能对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J].人民论坛,2018(25):78-79.

作者简介:谢珣(1988.2- ),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科技、量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