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数学课堂“隐身式”主导作用的探索及应用

刘哲

上海市嘉定区方泰中学

摘要: 当前的教育方式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本文提出在数学课堂使用“隐身式”主导的观点,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此观点: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实现暗示式主导;提供侧面解题引线,实现诱导式主导;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内容式主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心理式主导。力求使教师通过上述“隐身式”主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
关键词: “隐身式”主导 暗示式主导 诱导式主导
DOI:10.12721/ccn.2022.15701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课堂教学由原有的教师一言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学生的实际操作、课堂练习等主动性逐步显现及发挥出来,在部分课堂教学中,为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点,教师减少讲解时间,甚至出现不讲的现象,旨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养成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学习的效果。诚然,这样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不可或缺,但一堂课中,完全淡化教师的教、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正是每一名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以多年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隐身式”主导的课堂方式。

在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时代,教师并不需要全程参与到课堂的各项活动中,但课堂教学仍旧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同于传统的主导教学,在“隐身式”主导中教师对学生的主导采取的是诱导、感应、暗示等方式,力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效达成,实现教师对课堂的潜在主导。

 一、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实现暗示式主导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学生的应用意识应达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是否具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成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隐身主导课堂的重要形式,笔者在实践中广泛利用生活实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传达解决问题的线索,暗示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授平方差公式”时,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从前,有一个狡猾的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a(a>5)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佃户张老汉。第二年,他对张老汉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相邻的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租金不变,你也没有吃亏,你看如何?”张老汉一听,觉得好像没有吃亏,就答应了。回到家中,他把这事和邻居们一讲,大家都说他吃亏了。1.png

 故事在这里停止,学生的好奇心早已被勾起,一边减5米,一边加5米,怎么吃亏了?到底张老汉有没有吃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根据各自的观点站好阵营,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边长变化后的土地面积,从而引出平方差公式,让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来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当中,对学习的知识点也充满渴求,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正确,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打开,教学效果自然有所提升。

二、提供侧面解题引线,实现诱导式主导

“诱导”为劝诱、引导之意,原指一类组织与另一类组织的相互作用。就数学教学的本质而言,教师应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通过启发、诱导,把课程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方式的侧面引线,通过“隐身式”主导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些引线可以包括在教学中设下的“埋伏”“陷阱”“铺垫”“弯子”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引线,达成对问题的思考和顿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授“证明等腰梯形性质”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断:

请用一块矩形的纸片,剪出一个等腰梯形。

师:请同学们思考,将一个矩形纸片对折,再用剪刀沿着新折叠的矩形的一个顶点剪一刀,是否能得到一个等腰梯形。接下来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尝试一下。

学生们动手后得出肯定的结论。

师:观察得到的等腰梯形,同学们思考一下等腰梯形是怎样的对称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刚才在剪等腰梯形的过程中,剪下了两小块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老师把它们叠在一起,可以发现什么呢?

生:它们全等。

师:我们发现等腰梯形与两个直角三角形组合成了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矩形。

师:接下来请同学思考一下,我们利用已有的等腰梯形,用剪刀经过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只剪一刀,是否能将等腰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生(思考):能,过上底一个顶点,沿一腰的平行线剪一刀。

师:这两个是什么图形?

生: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

…………

通过上述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在接下来的性质定理证明的过程中学生想到了用添加辅助线的方式将等腰梯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的问题都在为核心点做自然铺垫,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既简单又深刻,因而,诱导式主导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通过教师的“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相机诱导,和易以思”这一系列诱导,将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环节中,达成了通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知识的目的。

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内容式主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足以道出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中,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多的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达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主导。

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选取了一个历史上的数学故事作为新课引入:

尚书杨损在选拔官员时公正无私,杜绝腐败。一次,使院分管兵籍的职位空缺,有两位候选小吏前来应聘。两人原来的职位相同,工作年限一样,过去的工作业绩一样,这可难倒了招聘负责人,只好请杨尚书来决定,杨尚书想出了一个高招,让两位候选人做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一位行人傍晚经过一片树林,忽听林间有人在说话,细听方知识一群窃贼在讨论分赃之事。只听一位窃贼说“每人6匹,则多出5匹;每人7匹,则又少了8匹”试问:窃贼共有几人,赃物共有几匹?其中一名小吏先算出了正确答案,于是获得升迁。

学生听完故事,也对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好奇心,此时笔者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展开新课的学习,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古人的问题,也将得到奖励。学生立刻变得兴趣十足,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的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很顺利的达成了对教授内容的主导。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心理式主导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学环境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编排、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之间心灵的默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等方面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相信,每一颗心灵都是有感应的,师生的和谐关系既可以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感,有助于学生攻克难题,达成学习目标,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心灵式主导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八年级下学期学习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很多题目较为复杂,部分同学有畏难情绪,常常感觉数学课很枯燥乏味。为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将其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上课时小组成员面对面围座,在日常的学习,特别是解决较为复杂的题目时,小组成员可以开放式的交流和讨论,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向班级同学分享解题方法。引入小组竞赛积分制,为小组合作注入活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数学课堂不再充满紧张感,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轻松了。一个组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成员的互助下最终攻克,有时,还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达成应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题目的目的,这使课堂效率有所提升,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彼此交换自身的学习经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小组积分制的应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基础薄弱的同学也乐于参与其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软环境使教与学成为一件乐事,无形中增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学生们喜欢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也爱上了数学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谐作”,教师“隐身式”主导作用的发挥对于全面、深入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具有特殊意义,“隐身式”主导为学生数学课堂的“思”与“悟”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理想状态,对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建立“数学观”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汪晓勤.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3]张熊飞.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再批判[J].中国教育学刊2015.6

[4]龙宝新.“教师主导作用”的时代冲击与重生之道[J].教育参考2017.5

[5]沈忠良.从“失真”走向“归真”——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

[J].教学研究2014.11

[6]钟晓静.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诱思策略[J].科技信息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