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推行使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数学计算教学,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强化其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计算能力既是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达成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定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大多数数学教师以讲授法和练习法进行计算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理解计算知识,甚至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认为数学计算教学较为简单,学生只要掌握了计算公式就可以直接进行数字计算,却忽略了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原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小学生只能掌握计算方法,却无法深入了解到计算过程,限制了小学生计算水平的快速提升。同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又让学生做各种类型的数学计算题,以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种单一的计算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掌握快速计算数学题的方法,却无法理解数学计算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只能保证学生学会计算知识,但谈不上学生能够掌握良好和有效的数学计算知识,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下降。
二、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提倡算法的教学是多样性的,所以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对学生的计算兴趣进行引导与激发,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课堂氛围之下,有意识地对更好的算法进行选择并使用,从而有效地提升计算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用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来对主题教学进行构建,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在游戏化的训练方式之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也有效地避免了小学生在枯燥的数学计算学习中产生排斥的心理。所以,教师自身要充分地将学生的计算兴趣进行发挥,能够让学生在强烈的求胜欲望之下,更好更快地实现对数学的计算学习。
例如,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到“凑十法”,教师就可以对比赛的形式教学进行使用,设计出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从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接力游戏训练,让学生能够依次排排坐,教师将准备好的卡片分发给每一组的第一个成员,在每人一题的计算模式之下开展。教师则是在每组的最后一位学生旁边进行计时,计算卡片的不断流动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计算的敏捷性,也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二)帮助建立思维模式,增强数学审题能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不具有主动分析思考的能力,面对数学问题,不懂得如何进行解答。即便教师将公式教给学生,学生当时掌握,但是未经过训练的强化,学生很容易忘记自己学过的内容。而在理解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的前提下,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并不强,很容易丢字、落字,或是理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正确引导。首先是多读题,多读几遍,自然减少了丢字、落字的情况,而且读得多了,也就清楚了题目的意思,但读题时,建议学生默读,读出声音会影响其他同学解题。其次是多练习,掌握问题关键。数学题目练习得多了就容易掌握出题者的目的,清楚题目中常常会出现的重点在哪里,便于解题。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对问题进行复述,一者有利于整体概括总结,二者提高数学题目审题的能力。另外,学会抓住关键词,数学题目可能会分几个问题层次,也许看上去比较烦琐或是比较复杂,实际上只要能抓住关键点就很容易解题,有些题目过长往往也是混淆视听,使问题具有难度。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进行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学过的公式可以在计算应用中举一反三,增强学生数学审题能力,使学生能够认真读懂题目,并做出正确解答。
例如,“小明乘坐地铁列车去图书馆,一共要经过3个站点,上车后经过的第1个站点下了3个人,上了5个人,在第2个站点下了6个人,上了4个人,在第3个站点下了包括小明在内4个人,上了2个人,请问在小明下车之前这趟地铁列车一共新上车多少人?”在这个问题当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模式,学生将被这些数字困扰,不知对哪些数进行加减运算。对于问题,是问在小明下车之前一共新上车多少人,如果审题不正确,很可能会误以为问的是一共新上车多少人,就会算成5+4+2,得出错误结果11人。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让学生不能着急去作答,一定要清楚并准确理解题目意思,再去进行答题,养成认真、谨慎的数学习惯。
(三)变换计算练习形式,增强数学计算能力
计算需要不断练习,而只用一种形式进行练习会限制学生的变向思维发挥,学生也不会有深入的思考,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数学能力。在做题加深知识印象时,要经常变换计算练习形式,可以选择连线、口算、按规律填数、按形状分类、按规律接着画、利用运算解决问题等。使学生具有主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反复应用基础方法解答,当对于一个知识点不同形式的问题都能够游刃有余地解答时,学生便真正学会了这一数学知识点,在反复练习累积的情况下,能够得到长久记忆,不断夯实数学知识基础,并且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的计算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例如,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学习中,不按照以往的数字题目解答,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长方形模型或是箱式玩具货车。指出货车后厢的长和宽的具体长度,让学生进行自由计算。可以通过笔算,也可以进行测量,并相互进行解题分析,相互学习。或是让学生准备笔、纸和尺子,教师发出指令,让学生画出长为5cm,宽为4cm的长方形,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进行检查,从侧面考查学生是否掌握长方形的特点和计算,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关键点并能灵活运用。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不守旧于框框,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学生所提的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问题却通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8”时,课即将结束,一位学生突然问:“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一时激起千层浪,上课教师当场愣住了,听课教师也议论开了。这是之前备课时根本没有预设和思考到的内容,就连大家都感到震惊,教师这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高度表扬这位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教师灵活采取了方法,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解题的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具有很强的独创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属于数学的基础教学,学生可借助对运算规律的探索深入数学学习,并以此发展数学素养、能力。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增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以使其对运算的灵活应用能力、创新意识都能得到激发。
参考文献:
[1]胡金鱼.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4):290-291.
[2]毛建兴.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1):288-289.
[3]王丽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