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关于幼儿园区域角活动选材投放问题的研究

黄旭玮

浙江省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城东幼儿园,311800

摘要: 区域角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儿童自主活动为主,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设计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对幼儿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幼儿园区域角活动具有显著的特色,有效的活动可增强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刺激其好奇心,帮助幼儿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若想开展有效的区域角活动,则应进行合理的材料投放,为此,幼儿教师应加大在材料投放方面的重视度,结合幼儿的情况和实际教学内容有效投放材料,为幼儿创建优良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 幼儿园;区域角活动;选材投放
DOI:10.12721/ccn.2023.15710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幼儿园区域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投放相应的材料,继而引发幼儿开展游戏、操作、探究的自主学习空间。区域的本质是教师基于幼儿活动和课程内容对班级空间的划分方式。《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要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材料是区域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投放丰富适宜的材料是组织开展区域治动的必要条件。适宜的区域角活动材料应当满足安全卫生、低结构化、多元丰富、有挑战性、动态调整等特征,其中区域角活动材料是否具备适宜的挑战性,成为影响区域角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区域角活动选材投放原则

(一)组合性原则

在环境创设中投放材料时,教师要遵循“组合性”投放原则。各个区域角活动材料是存在较强的互动作用的,教师在投放不同材料时,要考虑到其他区域与材料间的关联,引导幼儿将不同素材组合使用。如在美工区的材料,经过幼儿加工可以投放在益智区、角色表演区中应用,确保区域之间材料能形成互通与组合使用,突出综合性的活动特点。

(二)安全性原则

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遵循“安全性”原则,确保材料的卫生安全,做好消毒与整理工作,以免在活动中发生意外。如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玻璃制品、铁丝等具有安全隐患的物品出现,将儿童活动安全放在首位,为幼儿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活动氛围。

二、幼儿园区域角活动选材投放问题

(一)围绕主题合理投放

投放的材料应紧密围绕活动主题,增加其针对性,从一定层面推动活动的开展。经由专门的调查发现,幼儿比较喜欢与色彩、数字相关的游戏,依托这一特征科学设计活动主题在某种程度对活动材料类型以及数量提出了要求,从别的层面出发优化材料,可增加活动的完成度,大大提高游戏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应科学设计活动主题,借助幼儿的好奇心逐步加强对其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幼儿的实操能力,可组织开展色彩活动,并提供适宜的材料,保证幼儿可全身心投入活动中。

例如,在益智区中,七巧板作为益智玩具,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活动材料,其能够全面增强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并可提高其动手实操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在益智区中可以组织开展七巧板活动,制定幼儿完成特定任务。此外,所挑选材料应达到相关使用标准,无刺激性成分,同时定期消毒,以免出现细菌感染的问题。所投放区域还不允许存放尖锐器械,并做好水电防护。幼儿危险意识相对薄弱,应最大限度地防范不利因素的出现,这也彰显了安全第一的重要教育意义。

(二)巧妙设定投放时间

在活动过程中,当幼儿完成复杂任务时,需要提供较多的材料,如果将所需材料采用一次性投放的形式,则会干扰其他环节的应用,不利于区域角活动的开展。为此,教师可把区域角活动划分成不同的环节,巧妙设定投放时间,按顺序将各环节对应材料合理投放,促进教学任务的达成。

例如,在建构区中,以建造房子活动为例,教师将该活动划分为房子结构构思、积木构建、颜色组合这三个环节。首先,为幼儿投放不同类型的房子图片,如欧式建筑、老北京四合院等,帮助幼儿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结构,以此为样板,发散思维,依托自身喜好适当修改,搭建别具一格的房屋结构。随后,为幼儿投放不同样式的积木,帮助幼儿完成房屋建造,经由结构了解,有效挑选积木。以传统房屋搭建为例,通过三角形积木来完成屋顶搭建,突出三角形的稳定特性。在以上工作完成后,可为幼儿提供不同颜色的画笔,在通过刷漆的形式对房屋进行点缀,实现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提升,构建优良的活动教学。另外,在建构区中,对于墙面上面的图片和文字,教师可以让幼儿发挥想象,跳出常规思维,绘制不同的图片用以装饰,这样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三)依托幼儿兴趣科学投放

幼儿兴趣直接关乎活动的开展效果,区域角活动设置一定要依托科学原理进行,满足幼儿的兴趣,通过趣味性材料促进活动开展尤为必要。幼儿大多喜欢参与活动,教师要积极了解科学投放材料,逐步提升区域角活动质量。兴趣作为幼儿教育的首要影响因子,教师在基础教育与启蒙教育环节应有效激发幼儿兴趣,切身提高活动参与性。高效的活动一定要应用适宜的活动材料,保证幼儿自主参与。在具体的活动设计环节中,投放趣味性材料是关键。

例如,在美工区域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从材料超市中选取感兴趣的材料,然后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其中,积木在幼儿活动中比较常用,且幼儿也比较喜欢,可设计小桥、马车、城门等具体的积木模型,要求幼儿进行制作,通过此次活动可大大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积极性,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

(四)照材料组合功能规范投放

为优化材料的使用情况,教师可利用巧妙设置,帮助幼儿自主探究各个材料内部的关联性,以此发挥材料组合的效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很少运用特定材料,此种做法无法真正发挥材料的组合效用。若频繁替换材料,则会加大教师的工作负担,并无法真正发挥材料的教学功能。为此,在活动材料过程,应充分发挥材料价值,优化材料的使用情况。

例如,在向小班幼儿投放材料时,教师要更加关心幼儿在实际使用时对材料关联性方面的探索。基于此,可将小班互动区域划分成若干模块,在某一模块投放厨房相关用品模具,如平底锅、铲子等,并将不同的蔬菜摆放到冰箱中,经由图片展现上述模型之间的关联,帮助幼儿自主探索。教师可在厨房活动区域张贴特定菜品的制作流程,让幼儿从冰箱中找到对应材料,并加以展示。此种厨具模型有所优化,并和蔬菜模型加以组合,极大提升了活动材料的使用频次,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优良的教育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区域角活动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幼儿能否获得真实有效的学习与发展。为了保障幼儿基于现有水平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经验,我们必须对区域角活动材料是否具备适宜的挑战性加以识别与回应,支持幼儿从低效率的浅层学习走向高质量的深度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尹剑.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33):112-113.

[2]王冬梅.探究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21(67):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