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升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路径探究

蔡茜

武汉东湖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摘要: “三全育人”是当前高校主要的发展导向和原则方针,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全面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是落实“三全育人”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快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分析了“三全育人”的内涵以及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之后论述了当前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最后针对现状提出提升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校;三全育人;法律素养;培养途径
DOI:10.12721/ccn.2022.15709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措施的颁布与落实,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与之伴随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教育更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中更多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因此导致当前大多民办高校生的法律意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1]所以如何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将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融入教书育人,做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并形成长效机制,使民办高校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二、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分析

(一)法律意识薄弱

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较低,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将会大幅降低。当下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网络信息复杂多样、良莠不齐,民办大学生缺乏对不良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和高度警觉性,使其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渐渐忽视了对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敏感度和公平正义感也会随之降低。[2]

受疫情影响,现在民办高校一般采取封闭式的管理,坚持学生非必要不离校,校外人员非必要不入校。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但是封闭式的管理同时也隔绝了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交流,导致较多的同学认为法律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紧密联系,从而造成法律意识薄弱。

(二)法律知识缺乏

民办高校受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开设的和法律相关的课程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而这门课程侧重于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没有深入讲解大学生某个方面的权益受到侵害的具体做法,所涉及的法律知识也没有全面地覆盖到大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次,受资源和经费限制,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缺乏法律性的知识讲座和公益活动,学生在课外获得法律知识的机会就相对降低。

(三)用法能力不足

随着近年来我国司法环境的改善和各种普法活动的展开,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有所提高,但是将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内化后运用在生活实践中维护自身权利的手段仍然欠缺。[3]在当前互联网新时代,当代大学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如获取网络课程资源、网上购物、线上学习等,对互联网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亲切感,并且因为长期在校园里活动,日常生活只是接触同学,很少了解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的认识较为简单,在这种比较安逸的受到保护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如果遭受例如“网络刷单”等网络诈骗可能会浑然不知,也可能不会告诉身边的老师、同学、家长,受骗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升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法律素养教育的教学水平

“三全育人”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法律素养教育应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完善法律课程设置、引入专业师资和专业人士、创新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构建法律学习平台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不仅仅是对法律具体条文的解读。

创新教学方法,如开展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非法学学生而言,虽然法律课程的知识并不难,但由于积累不足,对其中所蕴含的原则和理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结合具体案例,从案例中挖掘和呈现相关知识,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围绕具体案例,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如大学生兼职被骗、花呗借款被骗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案例素材,让学生来讲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持续构建三全育人联动机制

民办高校在法律素养教育工作中需要积极构建联动机制,不断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学生家庭、校内教职工和学生本人的积极性,实现各方资源主动参与、配合法律素养教育的目的,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

积极探索高校与周边社区、政府机构携手普法的方式,动用周边资源,协同联动,实现全员育人。很多民办高校仅停留在上级部门所要求的规定性的普法活动,如“校园贷”、“反诈骗”宣传等,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仅仅浮于表面。可以通过开展班团队活动、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学法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信仰。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要注重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全程跟踪学生的实践情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三)创造良好的民办高校文化氛围

对于民办高校法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5]学校层面可以结合最新的政策,将三全育人的内涵与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并且提炼相应的价值体系核心理念,出台关于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相关文件,顶层设计,层层下发并监督落实,形成学校-学院-班级环环相扣的学习模式,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民办高校在进行法律素养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提高信息程度,可以积极利用校园广播台、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等去推动法律素养教育工作,民办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等,不断扩大文化空间,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文化工作当中,对于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推动效果。

四、结语

现阶段,民办高校发展快速且朝规模化发展,为国家、社会和各行各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办院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法律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未来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必须掌握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民办高校要积极探索构建法治教育体系,将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思想渗透到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提升民办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法治中国下的知法、懂法、守法,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黄翠芬.民办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个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2):25-26.

[2] 李陈.民办高校生法律素养培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5):200.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93.

[3] 杨德新,李黎炜.提升高校学生法律素养路径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1(20):160-162.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1.07.141.

[4] 陈禹名.三全育人工作导向下加强民办高校文化治理的路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8):273-274.

[5] 王晓婷,肖猛,齐蕾.我国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及改进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2021(32):189-190.

作者简介

蔡茜(1996-),女,汉族,武汉人,助教,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