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
1.1 结构应力作用
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因其特殊性质和施工难度,使得混凝土裂缝问题日益凸显。在使用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会承受多种外力作用,如自重、风载荷、温度变化等。其中,静力荷载主要源于建筑物本身的重力和附加荷载等,而温度荷载则主要源于温度变化引发的结构膨胀和收缩,由此产生的应力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此外,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同样会对结构施加应力,进一步加剧裂缝的产生。
1.2 水泥水溶性散热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化产物,并释放大量热量,此过程即为水泥水溶性散热。水泥水溶性散热是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体积庞大,散热过程较为缓慢,因此内部温度梯度变化较大。这种差异化的硬化速率会引发内部应力,最终导致裂缝的产生。
1.3 环境温度变化
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会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热胀冷缩,从而积累内部应力,最终导致裂缝的产生。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混凝土会受热膨胀,产生热胀应力。若结构的约束条件不当或变形能力不足,便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反之,若环境温度降低,混凝土则会受到冷缩作用,产生冷缩应力。
2 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
2.1 增强结构稳定性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可以实现连续浇筑,避免了传统分段施工中的接缝问题。传统分段施工中的接缝容易成为结构的薄弱部位,容易引起开裂和渗漏。而连续浇筑可以减少接缝的数量,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且传统分段施工中由于接缝处的应力集中,易导致裂缝的产生。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可以减少接缝处的应力集中,降低裂缝的风险,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连续浇筑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减少随着施工进行不同浇筑口混凝土组织的差异性,从而提高结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2 提升施工效率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可以实现快速施工。相比于传统分段施工,连续浇筑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和组织管理,可以实现连续不断地浇筑混凝土,提高施工效率。此外,连续浇筑还可以减少因为分段施工而带来的交接、调整等时间损耗,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且传统分段施工中,需要进行多次模板安装、拆除与调整,以及接缝的处理等烦琐工序,耗时耗力。而连续浇筑可以避免这些额外的工序,简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效率。
3 土木工程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实践
3.1 施工材料选择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水泥材料,并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质量。推荐使用常见的硅酸盐水泥,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强度。骨料以中砂较好,中砂具有较好的填充性能,碎石和卵石能够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压性能。同时,严格控制石子和砂子的含泥量,确保不超过规定限制(石子含泥量不超过1%,砂子含泥量不超过3%)。粉煤灰作为重要的添加剂,选择细度好、质量优的粉煤灰。根据配合比设计合理的掺入量,一般范围为15%~20%,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其他添加剂根据具体需要,可以选择掺入如减水剂、缓凝剂和增强剂等,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性能稳定性。
3.2 混凝土的浇筑及振捣
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确定浇筑顺序和面积,并检查模板的安装情况和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确保混凝土施工现场的安全和整洁。混凝土的配送采用专业的搅拌站和搅拌车进行,搅拌站应具备充足的产能和稳定的供应,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配合比的准确性。搅拌车将混凝土运输到施工现场,并采取合理的卸料方式,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连续性。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浇筑速度,根据混凝土的性质和施工要求,合理控制浇筑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的浇筑导致混凝土质量问题。进行适当的振捣,使用高效的振捣设备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避免出现分层和孔洞等问题。同时应注意控制浇筑厚度,每次浇筑的厚度要符合设计要求,避免过厚或过薄的浇筑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混凝土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可以使用遮阳网、喷水等方式降低混凝土的温度,保持湿润环境有利于混凝土的养护和强度发展。
3.3 严格控制混凝土成型温度
为了控制混凝土成型时的温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即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尽量降低入模温度,并避开高温时段进行浇筑作业。其次,对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梯度进行控制,以确保温降和温度分布均匀。此外,还采用温度裂缝、上下温差和基础温差作为温控标准,并对配料泵送、运送和其他装备进行冷却或遮阳处理。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混凝土成型时的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该工程中,混凝土的最大温升和最高温度得到了合理控制,结构内部温度梯度也得到了调整,与预期的发展趋势相符。成功地防止了温差引起的结构开裂问题,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4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的设置及处理
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采取了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的设置及处理措施。在该工程中,后浇带的设置位置主要包括柱、梁、板等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处,以及墙体与地面、隔墙与隔墙之间的接口处。通过设置后浇带,可以有效地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后浇带的宽度和厚度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一般来说,后浇带的宽度应与相邻结构的宽度相当,厚度则应达到混凝土设计强度的70%以上。同时,为了保证后浇带的质量,应选用高强度混凝土进行施工。在后浇带施工完毕后,还需对其进行加固处理。具体方法包括在后浇带表面布设钢筋网和钢筋筋片,并将其与主体混凝土结构焊接或黏结在一起,以增强后浇带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性和稳定性。且后浇带需要养护7d以上,期间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出现龟裂等问题。通过合理的后浇带设置及处理措施,该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奠定了重要基础。
4 结束语
在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该技术能够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工程的效率和可靠性。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和时间,并且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在实践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和质量、施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施工现场的条件等等。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下,才能够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稳定、高质量施工。
参考文献
·[1]王新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控制方法的模拟与试验[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3,26(6):31-35.
·[2]连梅波.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研究[J].广东建材,2023,39(10):112-115.
·[3]吴盛灿.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3(9):88-90.
·[4]翟宁.冷水管降温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影响研究[J].建筑机械化,2023,44(8):52-5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