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得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癌症等终末期疾病的发病率亦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社区医疗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组份,其在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安宁疗护,又称临终关怀、舒缓医疗或姑息治疗等,是指为生命末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全面照护和支持的综合性护理。最早起源于英国的临终关怀,是为中世纪基督教信徒朝圣时建立的休息或养病的驿站,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临终关怀事业[1]。安宁疗护的目的是提高生命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同时使家属能够得到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然而,传统的安宁疗护模式往往以西医为主导,忽略了中医在慢性病管理和终末期患者照护中的独特优势[2]。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疗法,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缓解病痛的目的。在安宁疗护领域,中医护理技术除能缓解患者生理痛苦外,还能通过情志护理、养生指导等干预手段达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此,将中医护理技术引入社区安宁疗护,对于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终末期患者的医疗需求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安宁疗护中的应用研究相对缺失。一方面,对于中医护理技术在安宁疗护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另一方面,社区医疗机构在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当前探索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安宁疗护中的实践价值以明确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推广价值具有积极意义。现本文通过研究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安宁疗护中的进一步挖掘中医理念在慢性病管理和终末期患者照护中的优势,期望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有益指导,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社区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纳为受试对象,依据双盲法分组原则将患者依次纳入对照组(n=40)与研究组(n=40)。对照组年龄为55岁-82岁;性别分布中男性患者22例(55%),女性患者18例(45%);婚姻状况中已婚患者30例(75%),未婚、离异或丧偶患者10例(25%);主要疾病包括癌症末期患者35例(87.5%),其他疾病如末期心肺疾病患者5例(12.5%);平均预期生存期约为7个月(1周-12个月)。研究组年龄为54岁-82岁;性别分布中男性患者20例(50%),女性患者20例(50);婚姻状况中已婚患者23例(57.50%),未婚、离异或丧偶患者17例(42.50%);主要疾病包括癌症末期患者29例(72.50%),其他疾病如末期心肺疾病患者11例(27.50%);平均预期生存期约为6个月(2周-12个月)。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生及持续时间进行动态的连续评估并记录疼痛控制情况。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症状时应当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疼痛教育,鼓励患者参与止痛治疗,规律用药。评估和观察病人的呼吸困难症状,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必要时给予氧气治疗。同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正确配合雾化吸入。提供体位引流及机械吸痰等护理措施,帮助病人排痰。针对存在恶心、呕吐现象的患者应积极评估病人恶心与呕吐的原因,清理呕吐物,更换清洁床单,并遵医嘱指导患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水电解质紊乱。确保病室环境温馨、干净,布置绿植、金鱼等,播放舒缓音乐,提升患者的舒适感。向家属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教育他们如何参与患者的照护。确保患者在临终阶段得到最大程度的尊严和尊重,协助家属参与临终护理。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和家属准备传统宗教或文化仪式,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悼念支持。患者离世后,继续为家属提供居丧期的心理支持。
1.2.2研究组
一、中医“望、闻、问、切”的融入与应用
①望:观察患者整体状况,包括面色、神态、体态、舌苔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例如:面色红润则可能表示气血旺盛;面色萎黄提示气血不足。同时观察患者症状表现,通过观察患者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表现以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与按年龄疗护需求。此外观察患者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卫生状况等,以确保患者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②闻:听声音,包括咳嗽、喘息、呼吸等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声音洪亮则表示患者正气充足,声音微弱则表示患者正气不足。同时嗅闻气味,包括患者口气、排泄物等气味以了解患者消化、排泄功能状态。
③问:询问病史,包括患者既往病史、家族史、过敏史以更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和制定护理计划。同时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与疼痛护理需求。同时询问患者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作息、运动等,以便提高患者生活指导的针对性。
④切:通过切脉了解患者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随后通过按压患者的腹部、肌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肌肉状态等。
二、中医特色疗法
情志护理:过中医的情志调理方法,包括情志相胜、移情易性以协助患者调整心态,释放情绪压力。情志相胜法是指采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达到平衡和调节的目的,包括喜胜忧、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移情易性法: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从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改善其情绪状态。
中医食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和病情(如癌症晚期、慢性疾病等)选择具有相应调理作用的食物。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据季节、地域等因素,选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食物。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制成具有特定功效的膳食。如:对于癌症晚期患者,可选择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力的药膳,如枸杞炖鸡、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在食材选择上,应注重营养均衡,适当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食物。
中医推拿:对于气血不足的患者选择气海、关元等穴位进行推拿,以补益气血;针对肩颈疼痛选择肩井、风池等穴位;针对失眠患者选择心经的穴位进行推拿。手法方面,包括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拿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捏提)、揉法(用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点法(用指端、屈曲的指间关节或肘尖,集中力点,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
中药热敷包:针对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痛患者及腹痛患者,取用中药热敷包放置于腹部进行反复旋转按摩杵针点按双侧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
三、中医特色生活照护
结合中医的养生理念,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起居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1.3判定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满意度。依据安宁疗护生活质量量表(QOL-AG)及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ESAS)评价患者生活质量,QOL-AG量表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ESAS量表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1.4统计学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检验,卡方比对计数资料(%)率;t值比对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如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AG)评分更高(P<0.05),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ESAS)评分更低(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比对两组生活质量水平[(x̄±s),分]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较,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AG)评分更高(P<0.05),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ESAS)评分更低(P<0.05),同时患者护理满意度水平更高(P<0.05)。
表2 比对两组护理满意度[n,%]
3讨论
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宁疗护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本文探讨了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安宁疗护中的应用价值,期望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数据指出,接受中医理念指导下的安宁疗护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与患者满意度水平更高,经分析归因如下。
接受安宁疗护的患者常伴随疼痛,中医护理技术中的推拿等手法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并调整气血运行,达到镇痛效果。同时通过手法作可增强患者肌肉、骨骼,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其次,中医护理技术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医食疗干预中,可依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补益气血、调理脏腑。此外相比西药治疗,中医护理技术的副作用较小,更适合长期应用[3]。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安宁疗护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与巨大的应用潜力及积极的应用前景。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可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潜力,为社区安宁疗护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服务。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安宁疗护中的普及程度还不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同时,中医护理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安宁疗护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期望在社区安宁疗护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曲海燕,屠瑾. 社区护士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 上海护理,2023,23(1):31-33.
[2] 周明丽. 中医护理联合安宁疗护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论坛,2023,6(2):10-12.
[3] 姜梦媛. 安宁疗护联合中医护理在晚期肺癌疼痛患者护理中的价值[J]. 医学论坛,2023,5(1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