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小学生而言,计算能力是指在运用加、减、乘、除等基础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四方面的特征。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需要加强重视结合当前小学生基础能力水平的角度进行深度探究。
一、当前影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二十年,但受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相当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过于看重考试成绩,不重视对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更不会主动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为了追求好的考试成绩,单纯地认为“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能在短时间里讲更多的知识,只有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才能促使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当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也只是从主观上归因于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学生发展缓慢的智力,很少从自身的角度去反思改进。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和方法,课堂教学基本是“一言堂”的时候多,给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课堂气氛沉闷无比。结果就是,教师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作业也没少写,师生都感到很疲惫,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却越来越低,计算能力止步不前。
(二)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偏重于单纯追求考试成绩的教学理念,让很多教师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的作业有没有及时完成、正确率高不高上,忽视了关注学生的作业是怎样完成的。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作业量超出了心理负荷,但又害怕完不成作业受批评,就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现实中,不满12岁的小学生晚上11点不睡觉的人群庞大,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会过分依赖电子产品,写作业时不动脑,要么用计算器,大量省略计算步骤,要么依靠“作业帮”App。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直接照抄其他同学的作业。在教师重考试结果、轻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学生对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和过程也缺乏自己的思考,在完成数学作业时机械地依照教师教的方法解题、计算,就会出现没有步骤或表达零乱的情况。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没有提高,还会因为陷于重复、无效的枯燥劳动中,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甚至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数学能力。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分析学生计算学习的基础条件,促使学生在良好的计算习惯辅助作用下,不断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缺乏耐心和良好计算方法的问题。数学教师需要以强化学生良好计算习惯作为核心基础,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将多元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突出体现,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数学计算学习习惯培养工作中,教师要重视通过多角度分析,全面强化学生数学综合计算学习习惯。首先,数学教师要重视加强提高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虽然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方向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加之数学计算习题比较枯燥,很多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态度欠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较强的认真审题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及思考习惯,可以为今后计算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加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过程中,要重视强化学生规范书写的学习习惯。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教育工作中比较常见,同时这是影响学生计算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学生以规范的书写模式和计算方法进行学习,一方面为保障计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起到较强促进作用。
例如,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计算。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分数及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模式,正确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数学教师即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验算学习习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使学生在全面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同时,在数学计算的每一步骤进行验算探究,以此达到强化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养成良好数学计算学习习惯的发展目的。
(二)通过不同形式的计算训练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口算训练能促进学生由低级的直观思维转为高级的抽象思维,笔算训练能增强学生的统觉,速算训练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时,要根据计算题的特点,在不同的场合下,交叉运用这三种不同的计算形式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天5~10分钟的口算训练,让学生准确、熟练地运用基本的运算法则。新知识和比较复杂的计算题布置成笔算作业,训练学生计算的精准度。教师定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速算题,让学生去发现题中隐藏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三)强化学生数学计算学习信心
学习信心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部分学生在数学计算及具体学习过程中会由于欠缺学习信心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学习信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加强借助教师的鼓励作用和多元实践教学活动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体验过程中,感受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以此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学习信心、提高计算能力水平的发展目的。首先,教师的鼓励作用应当体现在多个方面和教学环节,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完善的交流,促使学生感受教师的亲和力,从而促进提高学生计算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的鼓励作用可以通过总结环节进行突出体现,以激励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总结,促使学生不断完善学习信心,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弥补自身不足问题,拓展多方面优势特点。其次,全面激发小学生数学计算学习信心,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设计,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可以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实践分析过程中掌握计算学习方法,提升其计算学习信心。
例如,小学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以较强的数学计算能力及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其中学习重点,数学教师可以加强利用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促使学生在具体实践情境过程中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模式,同时学会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效果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信心可以得到进一步强化,是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三、结语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及发展性,小学数学课程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只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之一。这就提醒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将教学目标囿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还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甘凤臣.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J].才智,2020(9):71.
[2]陈志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20,5(6):249.
[3]宋景平.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1(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