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吴肇霖 郑小聪 李君暖

1.韩山师范学院,521000;2.广州理工学院,510540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三农”问题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显然,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本文主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
DOI:10.12721/ccn.2024.157034
基金资助:2021年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启动项目(XJ20210038);2022年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项目(2022-A-09)
文章地址:

引言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可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持续赋能,也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有效支持。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重塑了许多行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传统普惠金融已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加深了“普”与“惠”的广度与深度,对农村地区的影响尤其深刻。2022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强调“要加快补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此,农村地区应抓住数字普惠金融这一重要引擎,加速释放农村特色资源优势,使之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1、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和创新金融模式,以低成本、便利、安全的方式,为广大人群提供普遍可及的金融服务。它旨在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平衡等问题,减少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区和群体,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数字普惠金融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通过数字渠道和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操作和服务,包括开展存款、贷款、投资、支付、保险等各种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便捷、高效、低成本、可定制化等显著特点。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强调了普遍性和可及性。它不仅关注城市居民的金融需求,也重视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不论其身处何地或者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地理限制和门槛,为更多的人提供全面、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包容性的发展。

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以促进金融包容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国政府提出了“普惠金融”、“数字中国”等重要倡议,将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技术,主要由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微信支付等数字支付平台主导。这些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并逐步拓展到存款、贷款、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农村地区普及了电子支付和小额贷款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民的金融包容性和便利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数字普惠金融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

3.1金融包容和金融可及性

金融包容性是指金融服务能够覆盖社会各个群体,包括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到的弱势群体。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农民无法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这导致了金融服务的不平衡和不公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运用新兴科技和创新金融模式,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普遍可及,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空白,提高农村金融包容性。通过数字化平台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农民可以方便地进行存款、贷款、支付和投资等金融活动,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金融可及性指的是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得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的分布不均、服务网点较少的问题限制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农民可以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无需长时间排队或跋山涉水,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低成本特点也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更多农民能够负担得起金融产品和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为农村地区的金融包容性和金融可及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农民不再被限制在传统金融体系下,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简单设备轻松进行金融交易,同时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地区类似的金融服务和便利。

3.2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创新金融模式,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提供更加灵活、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服务的局限性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不均,大部分农民无法享受到适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数字化金融平台的出现为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通过移动支付、在线贷款等方式,农民可以方便地进行存款、取款、转账、支付以及申请贷款等金融活动。这种创新与升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了农民的金融需求,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专注于大企业和城市居民的金融服务,对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了解不多,导致了金融服务的滞后和不全面。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激发了金融机构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例如,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农村小额信贷平台,为农民提供了灵活、快速的贷款服务;同时,也涌现出一些专门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和投资理财工具,帮助他们规避风险和增加收益。这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创新与升级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满意度。

3.3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多方参与和合作。传统金融机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农村社区等各方需要携手合作,形成一个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传统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引入数字化技术和创新金融模式,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提供支持和指导,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则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的金融素养。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整合资源和共享信息。不同的金融机构和组织拥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例如,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将自身的金融专业知识与新兴科技公司的技术实力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精准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共享信息,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风险特点,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个性化提供支持。

结束语

健全数字普惠金融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数字普惠金融对改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基础也有着局部的变化。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健全相应体制机制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赵敏娟.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2] 贾晋,肖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2017(01):70-75.

[3] 薛晴.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N].光明日报,2022-08-09.

[4]星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与“鸿沟”[J].经济学家,2021(02):1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