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交通运输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张志超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交通运输局,内蒙古自治区,012300

摘要: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对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三大要素进行量化和质化分析,深入探究交通建设与经济产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详细研究了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交通运输发展;经济增长;均衡解析
DOI:10.12721/ccn.2023.15783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与财富不断积累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经济要素有针对性地流动,充分利用一系列有益的资源和要素,通过有效的途径,积极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在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交通是城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交通条件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必须充分重视交通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使两者以适宜的方式和谐发展。

1 交通运输业发展相关理论

1.1 运输化理论

“运输化”概念是刘统畏1988年首次提出的。90年代初荣朝和指出了运输化1516建设是我国工业化的重大基本特征之一,他认为建设运输化建设是我国工业化进步必不可少的历史性过程,实现我国工业化进步必须完善并且发展。国民经济中的运输化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早期运输工具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机械动力的运输工具,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限制逐渐被解除。第二,货运对象从过去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为主,转向以大工业所需要的矿物能源、原材料以及半成品和产成品为主。第三,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总量急剧增加,随着运输工具的不断普及,更多的人和货物更加依赖交通运输工具。第四,社会资源逐渐进入向运输业偏移,交通运输规模逐渐增大,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第五,交通运输的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结构,运输业带动的能源、建筑、机械等行业的发展,这相关的行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群的一部分。

1.2 交通区位论

交通区位论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观察的角度定义:是指地理上交通发生率高(或概率高)的区位,即交通“资源”的区位;二是从操作的角度来定义: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设置交通线路或者站点的地理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交通区位。交通区位理论的现实意义:交通规划经过交通区位理论的指导后,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前瞻性。

2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的现有状况

近年来,道路交通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联系一直是相关领域和专业人士研究的热门课题。虽然在多年的研究内容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借助各种数据分析方法讨论了道路交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结论依然没有全国统一的答案,从而致使意见分歧。大多数研究内容的正确结论能够概括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种观点认为,进一步增强道路交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们国家经济增长,能够明确强调道路交通,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道路交通进步的速度只是为了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存在,而其他观点则认为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密不可分,不仅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3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对区域经济的有效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是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快捷高效;二是加快运输,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基础上,使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最终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交通运输还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在修建道路的过程中,生产和居住区聚集在一起,产业从单一到分散,多样化和专业化。通过积极扩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流通。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判断交通基础设施是促进还是抑制经济增长,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产业水平、人口密度、资源分布等因素。在城市工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并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或者只能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高速公路处于平坦空旷的区域,则实际效用大大降低,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同时还会挤出其他有效投资。在运输道路条件好的情况下,如果工业水平高,可以有效缩短运输距离,压缩和控制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交通基础设施还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在投资的过程中会影响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完善的交通设施可以扩大市场交易范围,便利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有效降低交通和时间成本,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当交通设施建设方便高效时,其自身的竞争力更强,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外部性。任何区域的经济活动都是连续的,必须整合和利用周边城市的有利因素和资源来克服复杂的外部因素。

交通运输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产生良好的社会公共福利,外部效益为正。当存在“搭便车”问题时,直接受益者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使用者,间接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因此,民间投资者对交通运输投资的热情相对较低,政府是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按照适度发展的原则,协调好经济增长与交通建设的关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4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途径

4.1交通体制改革加速

交通运输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一定要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这就需要解决一些深刻的问题,其中包含构建和完善当代产权制度、运输要素市场体系以及政府在运输商品化过程中的地位等。此外,还要构建价格审核制度等灵活的定价机制,满足市场需求。

4.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的根本途径

借助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围绕我国交通的实际需求,促进了研发、制造和应用的综合性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示范作用。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数字化、多种多样发展的趋势,交通运输需要不断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4.3继续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和民用交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道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的重要作用,需要增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不能由于道路运输发展比较先进,就忽视其可持续发展。

结语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不断加大,要将投资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以改善市民出行条件,满足城市正常运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交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良好协调,控制两者的关系,促进达成交通投入与产出的最佳匹配,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发展史,就是现代道路交通发展史,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发明新的重大交通运输方式,建设新型交通基础设施,改善道路交通体制,在相关机构的带动下,将不断提升一体化水平,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增速。从分工和成本的角度探讨道路运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道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总体作用、优势和地位,以及道路如何发展。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控制机制是借助道路运输的发展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分工的演化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快速反馈。

参考文献:

[1]谢奔一,黄永燊.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的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6,(06).

[2]孙早,杨光,李康.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吗——来自东、中、西部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15,(08).

[3]李晓,李述山.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尾效”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煤炭经济研究,2015,(04).

[4]任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11).

[5]郭力.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4,(31).

[6]袁乐平,余绍山.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2,(5).

作者简介:

张志超(1988.7—)男,汉族,籍贯卓资县,大学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运输经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