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推动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信阳港·淮滨中心港为例

葛进

中共淮滨县委党校,河南淮滨,464400

摘要: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坐落在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在国家大力发展水运的政策叠加优势背景下,信阳港·淮滨中心港打造国际航线,有利于豫东南地区货物出口,对我省对接长三角、深度融入国家‘四横四纵两网’水运发展格局有着巨大战略意义。推动淮滨县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让信阳港·淮滨中心港成为我省对外开放新高地。
关键词: 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信阳港.淮滨中心港;淮滨县
DOI:10.12721/ccn.2024.15786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是河南省集散货、件杂货、集装箱泊位于一体的最大综合性单体港口和综合性物流园区。以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为依托,淮滨县规划了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形成了纺织、食品、造船三大主导产业;临港经济联动效应初步显现,临港物流园区和铁路支线建设成效显著,信阳市可以通过淮河主航道通江达海,到达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直至货物出海,真正融入世界经济外循环。同时通过铁路、公路、水路可以辐射中西部内陆崛起区及周边4个省市,积极对接国内经济大循环,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依托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发展临港经济的优势

1.依托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发展临港经济的区位优势

淮滨地处‘中原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江淮城市群’三区结合部,国家利好政策在此叠加后的‘乘法效应’不可估量。淮滨依托“港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打造长三角协同发展先行地。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周边集疏运体系完善,淮息、淮固高速、在建的淮阜高速,国道G328、G220,省道S210、S214、S334、S335、S336穿境而过,京九铁路纵贯南北,在港口周边形成了公铁水一体化的多式联运体系。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位于淮河主航道,常年保证通航能力1000-3000吨,是河南省到达沿江、沿海距离最近、最快捷的港口。

2.依托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发展临港经济的机遇优势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积极对接《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1年-2035年)》。探索“流通贸易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对接国家战略,抢抓历史机遇,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主动转,加速转,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激发活力,破解难题,。在“十四五”期间,信阳航运迎来了两大发展机遇:一是下游临淮岗复线船闸升级改造工程,该工程完成后,可通行5000吨级以上的船只。二是安徽省一号水利工程“江淮运河”今年竣工,通航后信阳船只进入长江可缩短近300公里水路。信阳港作为淮河门户港的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

二、依托信阳港.淮滨中心港推动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制约。

淮滨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发展中存在“财政吃饭”“借钱发展”的现象,财政困难、融资困难成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瓶颈,很多谋划的配套项目因资金难以到位而搁置。港口专门人才仍需进一步补充。

(二)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临港经济发展缺乏整体推动合力。在省市航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对淮滨临港经济的发展提及内容少,列入项目不多,与周口临港的经济发展相比,未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一般以省、市为单位,缺乏站在全流域和整个县域层面的统筹整合和规划。

(三)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

在临港产业发展上,周口市临港经济重点发展大宗货物周转、粮农产品深加工、船舶制造、铝制品深加工精密制造产业,蚌埠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而目前淮滨在临港经济发展上刚起步,港区布局与沿淮其他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同时积极承接淮河下游产业转移。

(四)相邻港口间的过度竞争

与周边县区传统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通过对信阳沿淮主要地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及部分“十四五”规划梳理发现,息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子信息产业,固始县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建材家居产业,潢川县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业,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服务产业发展滞后,区域内同质化竞争表现突出,竞争多于合作,在食品制造、纺织服装产业存在重复引进、同质引进的问题。

三、推动淮滨县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推进“枢纽港区提级”工程

明确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发展定位。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港口联盟,推动沿淮城市统一航道建设标准、同步航道升级工程,优化淮河水运物流通道,在争取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部门在对全省各港口的产业发展做出清晰定位的基础上,将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定位为河南省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储备基地、粮食加工基地、造船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基地,以及化工产品的物流枢纽基地。可作为河南省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之一,及时对接郑欧班列,以中非贸易为基础,加强与珠海“丝路之鹰”公司合作,通过开通国际航线,对接“一带一路”,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二)推进“智慧港区建设”工程

依托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加快5G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智慧港口建设,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智慧物流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实现智慧码头作业自动化、智慧口岸通关放行一体化、智慧物流全程可视化、智慧商务服务便利化,促进口岸数据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融合,强化综合枢纽功能,培育口岸经济新动能,融入海洋经济,促进数据服务、物流交易、金融服务、供应链协同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开放协作、信息互联、智能运营的现代化“智慧港口”,逐步实现由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

(三)推进“产业港区培育”工程

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即:中原粮食和物资储备基地、中西部化纤纺织服装仓储物流基地、中原煤炭储运基地、中原船艇制造维修基地、中原石油天然气储运基地、装配式建筑生产加工基地、豫皖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中原户外休闲家居集装箱转运基地、豫非贸易储运基地、豫皖综合保税区基地,逐步形成以物流、加工、贸易、服务为主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以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基础,逐步建成综合保税区,争取纳入河南自贸区,打造“豫南自贸片区”,对接“郑欧班列”“河南自贸区”,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信阳市水运口岸建设为支撑,实现“口岸后移、就地办单、立体联运、无缝对接”,发挥口岸服务功能,增强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通江达海能力。以淮滨造船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打造河南内陆临港船艇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沿淮最大的船舶制造维修服务中心。以农产品流通和服务平台为核心功能,建设豫皖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豫皖农产品贸易中心。

(四)推进“开放港区拓能”工程

深化区域战略合作。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皖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及长江三角洲等地的区域联动和战略合作,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等合作对接,在产业转移、要素配置、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协作,打造流域协同合作示范样板。加强与郑州、武汉、合肥等城市的交流合作,要利用信阳淮滨临港经济区沿边优势,加强豫皖两地合作,按照“六个一体化”的模式,打造豫皖沿边经济协同发展的试验区,实现沿边经济新突围,促进科技、人才、知识、金融等创新要素向淮河流域辐射。

参考文献

[1]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37)[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2.

[2] 杨利华.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助推港航事业发展[J].港口经济,2013,8:10

[3]王克登.淮河临港经济发展初探[J].区域经济,201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