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原料质量不稳定
中药材的生长受到土壤、气候、降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同一药材的产地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原料的质量。自《中国药典》2010年起取消了对中药材产地的标注要求,使得来自不同场地的药材得以进入市场,且由于生长环境的多样性,这些药材在化学成分含量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进而影响了其整体质量。面对国内中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断增长的需求,药材种植业迅速发展,然而这却导致了地区土壤肥力的严重消耗,并引发了非指定区域种植的问题。部分采购者在选购中药材时,成本成为其主要考量因素,而非药材质量,这种短视行为导致劣质品充斥市场,炮制成饮片后疗效大打折扣,最终使临床治疗效果远未达到预期标准。
1.2 生产工艺的差异性
中药的生产工艺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首先,浸泡、煎煮、浓缩、干燥等工艺参数的选择和控制都会直接影响药效成分的提取和保留。不同厂家在生产工艺上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同一厂家在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也可能因为工艺参数的微小调整而产生质量波动。这种生产工艺上的不稳定性不仅使得中药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也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风险。因为即使是同一种中药制剂,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异,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这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影响了中药的整体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1.3 包装贮藏不达标
炮制完成后必须严格区分于中药材,实施独立存放管理,任何不合格的存储环境都可能对饮片的药效和质量造成严重损害。中药材在储存过程中主要面临质地、色泽、气味的流失,以及虫害的侵扰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于三大因素:环境、生物和人为。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流动均能影响饮片品质,尤其高温易促进有效成分转变,同时加速含油中药材的氧化过程,引发“走油”问题;生物因素主要体现在虫鼠和微生物的威胁上,尽管炮制工艺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风险,但仍有可能残留虫卵,尤其是那些富含蛋白质和糖分的中药材,更易成为虫害的目标;而人为因素如库房温湿度的不当控制、药品盘点的延误,或是过量采购造成的积压,亦可能对饮片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若药品入库把关不严,这些品质欠佳的炮制饮片便有机会混入库存,一旦这些饮片被误用于临床治疗,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4 质量标准不完善
中药材质量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包括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包装、储存等。在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甚至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因此中药材质量管理需要从全过程出发,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标准。现阶段,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标准,可为中药材的质量管理提供基本遵循,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中药材品种繁多、产地复杂、采收季节各异等因素,导致标准难以完全覆盖所有情况,同时某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可能会采用劣质原料或不符合规定的加工工艺,进一步加剧质量标准的执行难度。而在现有的质量标准中,虽然对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但这些指标往往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如对于某些中药材的性状描述可能只有“色泽黄绿”“气味芳香”等模糊的词语,而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范围,这就给检验人员留下较大的主观判断空间,容易导致检验结果的不一致和误判,使得在实际检验过程中难以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准确判断。
2 中药材生产企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未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①现有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部分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过于依赖经验丰富的员工,并且在管理制度培训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现有管理制度形同虚设。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部分中药材生产企业对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定的管理制度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导致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既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也难以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全面的指导。③质量管理未覆盖全过程。中药材的质量管理应贯穿药品生产、控制、放行、贮存、发运等全过程。然而,部分中药材企业过度依赖成品抽样检验,并通过分析不合格的原因来管理和改进加工过程,这属于事后管理,无法全面控制产品质量。随着中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生产企业不仅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好,还需要将质量管理覆盖从原材料购进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2人员配备不合理
中药材生产企业各岗位人员应具备中药鉴定、中药炮制、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能力或经验。然而,目前部分中药材生产企业存在人员配备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关键部门人员能力欠缺、人员流动性较大、员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
2.3数字化程度较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然而,目前中药材生产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和关键生产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3 中药材生产企业的问题解决对策
3.1加强人员培养
一方面,中药材生产企业应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结合不同工作岗位、级别及员工的工作经验,以能力提升为导向设计质量培训内容;建立明确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中药材生产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经济环境、市场等变化,并加强与行业领先的中药材生产企业、研究所及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的学习交流联动机制。
3.2加强原材料的源头控制
为确保中药材的质量稳定,源头控制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到采集、再到存储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势在必行。中药材的种植环节是其生命周期的起点,也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因此,推广中药材的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模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通过GAP种植模式,我们可以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确保土壤、水质符合标准,从而减少环境因素对药材成分的影响 。同时,针对野生中药材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我们应加强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野生资源恢复计划等措施,确保中药材的可持续供应。此外,加强野生资源与人工种植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以满足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
3.3树立“检查就是帮扶”的理念
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不仅能够系统排查中药材生产企业在生产和质量管理中潜在的风险点,还能够为企业与检查队伍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高检查队伍的能力和推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应树立“检查就是帮扶”的理念,探索并建立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帮扶意识,提升检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帮扶方式,为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医药文化备受关注、中药材需求量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中药材生产企业应高度重视中药材的质量,规范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并加强质量管理,从而推动我国中药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丽梅.医院中药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黑龙江中医药,2023,52(02):102-104.
[2]梁芸,林婷.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85-86.
[3]严玮,姜晓燕,杨水英,等.基于问卷调查的医院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思路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05):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