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

朱晓华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中心卫生院,255422

摘要: 本研究综述了针灸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现状,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能调节经络气血、改善症状,发挥显著疗效,现有研究表明它能有效缓解腹痛、腹泻,还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存在样本量小、治疗方案不一致和机制探讨不足等问题,未来得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还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以验证针灸的长期效果、优化治疗方案,推动其科学化和规范化应用。
关键词: 针灸;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治疗效果;中医治疗
DOI:10.12721/ccn.2024.1570014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且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病,主要影响大肠和直肠的粘膜层,发病机制复杂,包含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传统治疗方式如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效有限且副作用明显,而近些年来,因具有独特的整体调节作用和少副作用的优势,中医针灸逐渐受到关注,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综合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1. 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

1.1 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描绘了一个复杂网络体系,将身体的脏腑、四肢、百骸相连。中医认为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通道,能维持体内功能平衡与整体健康。该理论下,人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每条经络都有特定生理功能和走向。针灸治疗原理是刺激特定腧穴调节体内气血流动,腧穴是经络系统重要节点,位于体表特定位置,针刺穴位能调节经络功能使体内气血平衡。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针灸通过选取与肠道功能相关的经络和腧穴改善病情,如针刺腹部的 “天枢” 能直接作用于大肠调节功能,减轻腹痛和腹泻症状,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减轻湿热导致的炎症反应,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3][4]。经络理论的应用不仅是单纯穴位刺激,还包括针灸治疗的综合调理,比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除选择主穴,可能还结合辅助穴位增强整体治疗效果。

1.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念,它以中医对疾病的整体认识为基础,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病因有关,还和患者的体质及病情特点密切相关。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脾虚肠燥等,湿热内蕴是体内湿热积聚影响脾胃正常功能,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脾虚肠燥是脾胃虚弱导致肠道干燥,有便秘、腹胀等症状。在实际治疗中,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连同脉象、舌苔等诊断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像对湿热内蕴型患者,会选择 “中脘”“足三里” 等腧穴做泻湿清热的针灸,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湿热排出、缓解症状,对于脾虚肠燥型患者,则选择 “胃俞”“脾俞” 等腧穴,通过针灸健脾益气、润肠通便,改善便秘和腹胀症状 [5][6]。辨证论治的优点在于其个体化治疗的特点,通过对每位患者独特症状和体质的详细分析,针灸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临床研究现状

2.1 针灸单独治疗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单独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比如李广东(2015)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发现针灸能有效减轻腹痛、腹泻等主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腹痛频率和严重程度大幅降低,腹泻次数减少,且长期运用针灸治疗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1]。邓春燕(2014)也证实了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能显著降低腹泻频率、缓解腹痛,对减少复发率有一定作用,还指出通过针灸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能有效缓解相关症状,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2]

2.2 针灸联合中医药治疗

结合中医药和针灸治疗的相关研究表明,联合治疗在提升疗效方面优于单独治疗。像李嫣红和曹晖(2022)做的 Meta 分析整合多项研究成果发现,针灸联合中医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因为针灸通过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与中药的整体调理作用相结合能增强治疗成效,中药能从清热解毒、补气健脾、润肠通便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针灸通过调节经络、疏通气血,一起对疾病的病理过程产生作用,从而获得更优的综合治疗效果 [6]。这种联合治疗模式能利用中医药和针灸的互补特性提高整体疗效,比如治疗期间,中医药可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病因调养,针灸能刺激腧穴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实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标,研究显示,这种综合治疗办法不但提高了临床疗效,还降低了病情复发频率,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代谢组学研究

近年来,代谢组学有了进展,能分析体内代谢物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为中医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带来了新视角。像白琳等(2023)的研究发现,中药和针灸能通过调节体内代谢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代谢组学研究也揭示了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机制,如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紊乱等,给针灸治疗带来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7]。代谢组学研究不仅能帮助理解中医治疗的具体机制,还能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针灸和中药对体内代谢物的影响,更好地明白它们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进而改进治疗策略。这种新兴研究方法将传统中医治疗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办法。

3. 讨论与未来展望

尽管现有研究显示针灸治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在应用与研究时还是有一些问题和挑战。头一个,多数研究样本量偏小,样本量不够可能让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影响,小样本量研究容易有统计学偏差,也许不能全面体现针灸治疗的实际效果 [1][2],所以得有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真实疗效,保证结果能广泛适用。接着说,现有研究里针灸的治疗方案、疗程还有相关机制的探讨都不足。像针灸具体的治疗方案,比如选啥腧穴、针刺的深度和角度,还有治疗频率,都没统一标准,不同研究用的方案不一样,导致结果不好比较 [3][4],因此系统化研究对优化针灸治疗方案很重要。在相关机制这块,虽说有些研究揭示了针灸在改善症状上有潜力,可关于具体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还不充分。明白针灸如何通过调节体内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等机制起作用,对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特别关键 [5][6]

另外,中医针灸治疗在实际临床应用里的个体差异也是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每个患者体质、病情和反应都不同,造成针灸治疗效果有个体差异。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来提高治疗效果,是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个体化治疗可以包含给不同证型患者选合适的腧穴、调整治疗频率和疗程这些方面,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7][8]。最后,未来的研究得重点解决上面说的这些问题,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验证针灸治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同时,探索针灸治疗的最佳方案和相关机制,再结合代谢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深入弄懂其作用机制,推动中医针灸治疗科学化和规范化 [9][10]。另外,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也该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满足不同患者需求,提升治疗的整体效果。

结论

针灸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上有着显著疗效,能有效缓解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可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治疗方案不统一以及机制探讨不足的情况。未来得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去验证针灸的长期效果与安全性,还要结合代谢组学等现代技术探索其作用机制,从而推动中医针灸治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让整体治疗效果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广东.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258-259.

[2] 邓春燕.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探析[J].药物与人,2014,27(01S):87-87.

[3] 董倩,陈伟龙,张卫.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36-38.

[4] 关勇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A02):718-718.

[5] 苗永生.溃疡性结肠炎46例的中医针灸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4,16(29):87-87+89.

[6] 李嫣红,曹晖.针灸联合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34):98-101.

[7] 白琳,王洋洋,白静怡,等.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23,34(22):2810-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