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

李鑫

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暴力的治理仍然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形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对个人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严重,本文从法律的层面分析法律规制网络犯罪的必要性以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办法,为网络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暴力;法律规制;网络环境治理
DOI:10.12721/ccn.2023.15706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与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诽谤、威胁、侮辱或散布侵犯个人隐私的信息,以达到对其心理、精神或社会地位造成伤害的行为。网络暴力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聊天应用、在线论坛和其他在线平台进行传播,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全球性质,施暴者往往可以隐藏身份,使受害者难以寻找帮助和获得正义。网络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还可能导致自尊心下降、社交隔离、学业或工作问题等负面后果。因此,防止和打击网络暴力是保护个人在线安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任务。

网络暴力的常见形式包括:1.谩骂侮辱:在社交媒体、论坛等网络平台上进行对他人的谩骂、羞辱、侮辱或讽刺。2.人肉搜索:通过网络集体追踪某人的个人信息,公开其真实身份和私人信息,从而对其进行围攻。3.恶意评论: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或文章下发表恶意、攻击性的评论,诋毁、诽谤、威胁或辱骂他人。4.非法侵入:非法入侵他人的账号或电子设备,窃取个人信息、影像、密码等,甚至恶意篡改、删除、公开他人的私人信息。5.恶意散布谣言: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对他人进行无端指责,破坏他人声誉与信誉。6.威胁恐吓:通过网络威胁他人的人身安全,例如威胁暴力行为、恐吓性言论或要挟勒索等。7.色情骚扰:通过网络传播色情或淫秽图片、音频或视频,对他人进行性骚扰。8.网络暴力游戏:在网络游戏中采取欺凌、追杀、辱骂等行为,侵犯他人的尊严。这些形式都属于网络暴力,对受害者可能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和负面影响。

二、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

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匿名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匿名或虚假身份进行攻击。这种匿名性和虚拟性削弱了对自己行为后果的直接感知和责任感,使得一些人更加容易产生攻击、侮辱他人的冲动。缺乏监管和制约: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空间的监管和制约相对较弱。一些人因无法及时受到惩罚而敢于肆意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同时,网络平台对于恶意行为的管控也不尽完善,缺乏严厉的制度和机制来防范网络暴力。社交焦虑和群体心态:一些人因为自身的不满、焦虑、愤怒等情绪,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在群体中,一些人为了迎合他人或获得认同感,会加入到网络暴力行为中,形成一种群体心态,进一步鼓励和放大暴力行为。信息泛滥和刺激性内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信息的快速传播,暴力、侮辱、恶意言论等刺激性内容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些内容引发争议和冲突,增加了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的滑坡:一些人对他人伤害或侮辱抱有轻视或漠视的态度,缺乏基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社会的道德滑坡和道德底线的模糊,使得他们更容易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原因并非全部,每个具体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也可能各不相同。

三、网络暴力对个人及社会的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都有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对个人的影响:1.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暴力可能导致受害者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自杀倾向。2.社交隔离:受到网络暴力的人可能感到被孤立,不安全感增加,导致减少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的破裂。3.自尊心下降:网络暴力攻击会严重损害受害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失去对自身的肯定和价值感。4.学业或工作受损:网络主体不仅在年龄上呈现年轻化,低学历使用者也随着互联网普及而增多。受到网络暴力的人可能因心理和情绪问题导致学业或工作表现下降,对个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5.个人安全威胁:网络暴力可能导致个人的隐私受到侵犯,面临身体安全的威胁,如遭受经济损失、身份盗窃或实际生命威胁。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秩序受损:网络暴力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和谐,导致社会中的恶意言论和仇恨言论泛滥。2.群体对立加剧:通过网络暴力传播的攻击和仇恨言论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对立和仇视,加剧社会的分裂和紧张。3.公众舆论受扭曲:网络暴力的虚假信息、恶意评论等可能歪曲公众舆论,影响公众的判断力和意见形成。4.社会关系恶化:网络暴力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态度,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远,破坏社会和谐与凝聚力。 因此,打击网络暴力需要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包括提高网络素养,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等措施。

四、法律规制网络暴力的必要性

第一,保护公民权益:网络暴力直接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名誉权、人格权等基本权益,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提供合法的保护措施,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维护社会秩序:网络暴力的存在破坏了社会网络空间的和谐秩序,对公共秩序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可以规范网络行为,惩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部分网络暴力行为涉及非法侵入、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等违法犯罪行为,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提供法律依据,增强对这些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四,增加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可以明确规定网络行为的准则和要求,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从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第五,提升网络文明素质:法律法规的制定对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和文明意识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可以引导公众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促进网络空间的文明发展。

总之,完备的法律规范对于制约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预防犯罪行为,引导网络行为规范,提升网络文明素质。

五、法律规制网络暴力面临的主要挑战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界定标准的困难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暴力的定义模糊不清,行为的界定标准难以明确。不同人对于网络暴力的认知和理解不同,有些行为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是正常言论的表达,而在其他人看来则是网络暴力。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准确且广泛适用的界定标准是一大挑战。同时,我国针对网络暴力这一现象的法律法规看似数量较多,但对于网络暴力相关内容的规定不够细化,保护机制也不健全。其次,难以监管和处罚:网络的匿名性和地域无边界性导致监管难度增加。网络暴力行为往往涉及多个地区、多个网络平台,跨越多个辖区,政府难以有效监管和处罚。同时,网络平台也常常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管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暴力行为。再者,保护言论自由的平衡:在行政法规制网络暴力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保护个人言论自由和保护公众利益的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法规来规范网络暴力行为,保护公众免受恶意言论和攻击的侵害;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避免过度干预言论自由,保护个人合法言论权利。此外,技术手段的限制:网络暴力涉及到互联网技术,而政府在技术手段上受限。政府可能难以追踪和定位网络暴力行为的真实身份,难以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监管。此外,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迅速,政府需要不断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否则将难以有效治理网络暴力问题。

六、法律规制网络暴力的启示与建议

第一,多部门合作:网络暴力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和领域,包括公安、通信管理、教育、社会工作等。为了有效应对网络暴力,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政策和法规,共同开展监管和执法行动。第二,清晰的法律界定:政府需要制定明确而具体的法律,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界定,并确定相应的处罚和惩戒措施。法律的制定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合理性和公正性。第三,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要求其建立完善的自我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暴力事件。同时,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调查和追踪,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果,加大处罚力度,对网络暴力者形成威慑。第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政府应加大网络教育和公众意识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和抵制能力。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和支持网络企业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平台管理和审核机制,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第五,完善网民对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行为的举报机制,拓展网民对网络平台的监督途径,网络空间的管理者不应局限于网络平台和相关部门。总的来说,行政法规制网络暴力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加强协作与合作,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共同应对网络暴力问题。

参考文献:

[1]郭俊 网络暴力侵权规制探究[J].学术交流,2014,No.242(05):75-78.

[2]宋敏.论网络暴力的成因与法律规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23(02):121-124.

[3]李晏,杨涵.论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No.129(01):54-58.

[4]冷雨童,张建江,艾尔肯·沙木沙克.网络暴力行为成因及可能触及的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No.159(05):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