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胡娣姗

安康市旬阳市城关第一初级中学,72570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采取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渗透法律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结合时事、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等策略,以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7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洛克认为,法律是保障一切社会活动正常进行,并约束人类群体的原始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其著作《政府论》当中,洛克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对现代社会来说,法律不仅是一种“约束”的手段,更是保障社会民生的基本条件。针对初中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责任观与道德观的同时,能够为学生设计行为底线,对冲动的青少年进行约束。在未来,法律将引导其成长为有公德、有良俗、有敬畏之心的优秀个体,法律教育的优化不容忽视。

一、提炼知识,培养法律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炼重点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法律意识。为此,教师应当在明确教学重点的基础上,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在冗杂的内容中提炼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适用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相关法律知识。教师进行分类汇总,剖析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民法典等法律的现实意义,挖掘生活实际中与法律相关的各种体现,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不同的法律,使之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再结合教材中“探究与分享”部分的实际行为,引导学生分析与其对应的法律,讲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既在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从而明确法律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印象,初步了解遵守法律、履行义务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二、拓展延伸,筑牢法律底线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延展教学,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在扩大其认知领域的基础上,帮助其筑牢法律底线,使之明确触犯法律需要承担的后果。为此,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拓展延伸,科学剖析常见的法律条文,并结合法律条文进行理论教学,不断更新学生的已有认知,使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

例如,在教学“法不可违”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围绕教材中“小勤无意中触犯法律”的案例进行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小勤被送到派出所的原因,使学生明白建筑工地内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不属于小勤,也不是废品,不能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拾金不昧、高空抛物等行为,讲解规则意识和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使学生能够从民事、行政、刑事的角度分析事件,这样既开阔了认知视野,又深化了学习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蓄意殴打他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并延伸出运用法律维权的途径,使学生明确违法行为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筑牢法律底线,增强法律意识。

三、探讨案例,坚定法律信念

以探讨案例的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视角审视问题,有助于增强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其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切入新知教学,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例,适时讲解法律基础知识,增强其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让其坚定法律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依法履行义务”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列举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分析“归还拾得的失物”“子女不赡养老人”等案例。在听取不同的回答后,教师从法律规定的角度解释案例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学生知道:将失物占为己有,对失主造成损失的须承担侵权责任,拾到者有义务将失物归还失主;“百善孝为先”,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通过分析案例,学生懂得了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更加坚定了法律信念。

四、引导实践,维护法律尊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热情,有助于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切入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维护法律尊严。基于此,教师应该围绕不同的法律知识来开展实践活动,并强化实践引导,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指引,使之通过实践夯实基础知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例如,在教学“夯筑法治基石”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交通警察维护秩序和行政服务中心有序办公的图片,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交通警察或行政人员的安排和指导下,辅助参与指挥交通和政务办公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行人和车辆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思考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的特点,夯实理论学习基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之懂得法治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体会,分析法治基石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的具体体现,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使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崇高理想。

五、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如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联动,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法律环境;在校园内创设法律教育基地,为学生拓展法律基础学习的空间与途径;强化校园内的法律监督机制,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玉霞.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

[2]巴桂军.浅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8).

[3]黄晨.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

[4]邱文璇.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