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1. 法律认知度低,维权意识薄弱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使命,法律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法律意识的建构似乎只是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享”。法律认知是基于个人经验和前人知识的基础之上。1大学生法律认知普遍偏低,尤其是现代互联网大数据的剧烈冲击,违法行为呈现出高科技化、高智商化、高隐秘化等特点,这已经远远超出了高校学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纠纷赔付等常见涉及法律维权的有所了解,并懂得维权。但不易辨识在互联网大数据中催生出的系列隐秘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生侵害,则选择了忍气吞声,甚至在不堪忍受侵害的巨大压力下结束生命,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因此,高校学生法律认知水平有待提升,在大数据的前进步伐下强化自我保护。要知法、懂法,对违法行为要有辨识度,对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不给法律的黑灰地带留空间。
2、高校学生犯罪率高,法律知识缺失
在大多数人眼里,违法犯罪率与文化素质高低呈正比。犯罪者应该是农村山野的低文化素质者,他们部分人或不懂法律,看不到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亦或是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认为法网疏而可漏,看不到法律体系的日益健全和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更不到违法犯罪行为对家人对几代人的持续影响。
二、 法律素养欠缺的原因解析
当前,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不高,论其成因,主要存在于高校学生和学校这两大主体。
(一)高校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学业压力大,用心不足
结束高中生活,大学生活似乎给了学生一席喘息的机会,看似自由、无人严加看管的大学生活其实面临更大的压力。诸如课程多且作业量大,准备毕业论文、进一步深造考研、毕业前找工作等。对于一心求上进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基于此种情状,很多大学生过上了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一线固定生活,冲着目标积极进取,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对于非法律专业的高校大学生除了在个别课程上能接触到零星的法律知识,课余无时间和精力甚至兴趣投入到法律的学习中。
2、高校学生法律意识低,缺乏进取
对于那些一心投入到学业以及未来规划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无暇顾及其他门类的学习这样的事实。而那些在大学校园里追求自由放松并没有专心投入到学业中的学生亦极少有花时间在法律学习上的,当然,这里依旧抛开法律专业的学生不谈。论其原因,一者,这类学生本身不思进取,在学校内消耗时光;二者,这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不浓。
(二)高校法制教育
1、高校法制教育的地位不高
我国高校存在最大的诟病是,除开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就是追求科研。教师更多 是关注自身的晋升与发展,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尤其在法制意识形态方面。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在在学习时间中占比很小。且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有限,绝大多数通过网络了解,少部分通过零星的几本书、几场法律知识讲座和学校开设的几门课程,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长期以来,法制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分支,并没有独立为一门学科。从这本教材可轻易发现,法律知识所涵盖的内容仅占一个章节,且内容介绍很粗略,学校从中很难了解到具体的法律知识。
2、高校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法制教育形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进行授课。授课方式基本是传统的满堂灌模式,由于教学内容本身枯燥,授课多是老实讲,学生听,再加上多数教师法律认知不够,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的技巧或者能力有限,那么学生听课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除开授课方式及水平,还需谈及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的认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非专业课,平时上课不爱听,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学习草草了事。基于高校法制教育主要是《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授课的单一的模式,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互动中难以擦出知识的火花,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三、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当前,依法治国战略正有效推进,时代对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法制教育模式让学生习得的零星的法律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因而,强化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新的任务。
(一)挖掘法制教育新阵地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并没有发挥其法律意识形态的作用,挖掘新阵地已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当前我国已步入大数据时代,时新事物在网络上快速扩散,对事物的认知层出不穷,这倒逼法制教育创新改革以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创新法制教育阵地。当前,新兴媒体不断推陈出新,如学习强国、抖音短视频等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充分挖掘这类新兴媒体在普法教育中的潜在价值,强化其宣传效应。牢牢把握住主流媒体宣传教育的主导权,同时建立线上交流平台,提高法制教育宣传教育质量。
(二)创新高校课堂法律课程
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进行授课,授课的单一模式让法制教育效果不易显现。因而要注重法治教育课程的改良,高校应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设置《民法典》法律知识的专门课程,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发挥课程设置的主渠道作用,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这里尤其要融入法律知识,让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中得以熏陶,让学生在高校全面宣传法治教育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资源库建设,强化收集和创新工作。这对高校教师法律素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应强化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法治知识宣传的培训,并对教师的法律知识学习进行考核,倒逼教师提高法律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教师应在教学技能上下功夫,转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整合趣味性、多样性、时新性的教学素材,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技巧地吐露,让学生喜欢听,乐意听。
四、结语
本文就高校学生法律素养低的现状、原因解析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高校应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对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进行革新,强化法治宣传力度,让依法治国一以贯之,推进国家战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郑晓军.高校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法律考量 [J].浙 江教育科学,2018(03):20-22.
[2]王雪霞,谢兴政.自媒体时代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问题及 对策 [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15(02):172-175.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EB/ OL].中国教育在线,2012-11-06.
[4]王贺鹏,王志刚.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原因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7(2).
[5]朱慧杰.新时代高校“依法治校”的创新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 学报,2019,32(16):8-9.
[6]陈君,梅启梦,陈球胜,等.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 制化方法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7]郭小梅,江义火.当代高校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对 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1):85- 87+91.
作者简介:
向晓玲 1992.12.23 女 湖北.巴东 土家族 硕士研究生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文学类
1.陈雪琴.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养成路径——基于 福建省漳州市高校学生的调查[J].广西教育,2017 (3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