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生活化材料在小学低段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潘秋菊

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浙江桐乡,314502

摘要: 本文以生活化材料为切入点,探究生活化材料在小学低段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与意义,以生活化材料应用到美术教学中材质、功能不同,将其分为一次材料和二次材料。一次材料,主要是在现有美术材料运用中,还未被利用到美术作品创作中的生活材料,是对美术材料领域的一种补充、创新;二次材料,在美术教学活动里,探寻现有美术材料功能的再创造能力,是对功能固着材料的又一次大胆改造、更新,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能力。
关键词: 生活化材料;小学低段美术课程;应用
DOI:10.12721/ccn.2021.15705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生活化材料小学低段美术社团课程的开发,以生活化材料为出发点,将生活化材料的实用价值上升到艺术价值层面,最终以学生个人独特观念产生的创意和材料本身的审美能力结合,多维角度呈现出来。从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创造力为目标,以色彩表现、造型语言方面着手开展美术活动,使学生在美术领域体悟生活材料的魅力,同时保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带领生活化材料突出重围,赋予它更宽阔、更自由的权利。

1 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1.1 理论基础

生活化教学,是近些年随着课程改革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主要强调了对教学活动进行生活化构建,也就是利用生活案例辅助教学,利用生活素材构建课堂环境,等等。简单来说,就是将生活中的各项资源素材引入教学课堂中,与教学活动形成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案例、环境中对课本知识形成有效认识与深入理解。而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原本是指生活是一个教育场所,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实施教育。而随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了生活化教学的模式,也就是将生活资源引入课堂,营造生活化环境实施课堂。

1.2 教学价值

从目前实际来看,小学美术教学尚且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薄、课堂氛围不佳、师生互动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美术教学的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也没能让美育融入其中,对学生的培育效果有限。而生活化教学,则可以对小学美术教学起到积极的教学价值。第一,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吸引小学生切实地参与到课堂中进行美术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牢固掌握美术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第二,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美育有效融入。生活素材和资源的引入,可以让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打破书本教材的限制,引入更多新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为美育的融入创造契机。第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构建,能够增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教学活动从以往的单向模式转变对双向互动模式,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2 生活化材料在小学低段美术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分析

美术材料扮演着启发儿童感受世界、创造生活必不可少的角色,在启蒙时期显得尤为珍贵,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肩负起这项使命,需要我们不断思索和探究。通过研究发现,对艺术材料进行科学实验与分析,使读者了解并掌握艺术规律的同时,增进对科学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从而更好地驾驭各种艺术材料语言。时间将考验材料,或者说参与材料,眼前的效果并不是全部。曾看过一篇美术教育相关报道,文章中一位美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对中国孩子的艺术作品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觉得中国孩子的作品虽然精细、专业,但通过画面更多的是感叹作画人的辛苦、被动,而国外孩子的作品看起来更轻松、更快乐。想必看到这里,作为美术教肓工作者,不免陷入思索,对比国外的美术教育,我们是不是过于程式化,少了点“人情味”,一贯以技法、功底来要求学生创作,以标准化的眼光定义学生的美术创作,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技术人才进行艺术教育,而不是通过生活启发学生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对生活艺术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对艺术教育来说无疑是失败的。教育理论家约翰·杜威指出,儿童应该有机会通过仔细观察,多维度的经验,在任何活动的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直接获得各种材料,并获得有用的经验,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从体验中学”,“从经验学习”,让儿童在玩中体验。就目前现状分析来说,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最终效果如何,对国内外美术教育事业来说,需要两者互相吸收借鉴,建构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元素。

3 生活化材料在小学低段美术课程中的应用途径

3.1 一次材料

一次材料,本文中主要是指将用于生存(衣、食等)的材料应用到美术课堂,改变材料使用功能,扩充美术材料的范围。当前我们的生活材料体量如此之大,材料需求涉及到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关乎我们切生利益,而在美术教学领域,美术材料的运用还相对比较保守、封闭,如何在材料横行的世界里,找到材料的美术功能,弄清楚它的应用方式和特性,怎样可很好促进学生将其运用到美术作品的创作,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在一次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触摸、感知不同材料的特质,考虑材料与材料间的融合度与成效,处理不同材料间的肌理感觉,衬托出不同质感间碰撞出的不同火花,相互成就达到和谐。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考察清楚材料特性后,要注意作品创作中各个环节和每个环节里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必须注意材料间运用的可能性,不要盲目嫁接组合,例如:操作纸浆画之前,纸浆的制作步骤是怎样,在每个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水、纸、白乳胶三者的参杂比例,水多了则会没有黏附力,水少了则太粘稠,都不利于后面纸浆画的板上操作。还有纸张的投放量、乳胶的注入量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一次材料的运用上,学生不但可重获对美术材料的激情,也可在制作材料里感受想象力、创造力的无限能量,极大地认识到材料的可能性,认识、创造材料的同时,掌握美术语言,丰富生活经验,体会生活美学。

3.2 二次材料

二次材料,本文中主要是指在现有美术原材料基础上发掘它运用到美术表现中所能发挥的二次效果,摆脱了以往原始的美术功能,是材料功能的再次创新。当你打开生活的百宝箱,选用哪种材料作为你的主题创作,怎么样实现具体步骤,是需要经过你自己的挑选和思考一步步完成的。当打开美术材料的百宝箱,教师怎样带领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形成对作品的初步构思,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而在作品的材料选择上,如何将现有化材料加以个人创意,赋予材料外化的精神品质,是作为二次材料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所以,希望通过搜寻二次材料的再运用形式和新意,引起学生们想要绘画和表现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沉浸美学体验中的艺术可持续化。

4 结论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材料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为教学有效地开展、实施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特别针对小学低段美术教学而言,其更加注重生活化、多样化,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把生活化材料注入到小学低段美术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掘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不但动手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也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热情,孕育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可将独具创新的方式引入到社团活动中,使学生在生动化的教学环境中,熏陶热爱生活、节约资源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雪燕.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2017.

[2]曹苹.大自然大社会——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2018.

[3]全秀春.探寻生活之美好,实现美术教育生活化[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