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研究内容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早在2005年就提出的针对特定人群、弥补金融漏洞的一项大范围、普适性的金融理念。十五年过去,时至今日,普惠金融在各国都成效显著: 印度于2012年成立了普惠金融顾问委员会;日本在2008年成立了政策金融公库;东南亚地区也于2018年由各大金融协会成立了东盟金融创新网络……而我国也相继发布各项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现已达成阶段性成果。而对于河南这个农业产出占比相当大的省份,普惠金融的影响相比其他省市来说会更大。
普惠金融的定义将金融市场本身作为界限,把在其内、容易获得金融服务的人群和在其外、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的两方群体分而论之,撇去本身就很容易能获得融资的市场内人员不谈,主要关注点在于那些被金融门槛隔离在外的工农群体和中小微企业。也就是说,工农民和中小微企业即普惠金融的基本立足点。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小微企业和农业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普惠金融政策对河南省内的企业和农业影响情况。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代表性类别: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Claessens et al,2010);对个人收入的平滑作用(Nachiket Mor, and Bindu Ananth,2007);及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植作用等(Knight Tonya et al,2009)。国内学者多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区域与时政特点,对普惠金融的分析进一步细化(焦瑾璞 等,2015),而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以及方法,一些学者在国外学者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采用不同的权重赋值方法或将其他影响因素也纳入衡量,从而使对普惠金融的测度更为全面。最初对普惠金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例如涓滴效应、减贫效应(罗斯丹 等,2016)、门槛效应(郭丽萍,2017)、包容增长理论和非均衡效应等,都是针对农村群体难以获得公平的金融服务的问题做出的研究理论。
二、基于河南省的发展路径
虽然河南省有着充足的劳动力优势和地域优势,但农业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滞后状态,对生产总值的贡献较少。在2005年国内外开始倡导普惠金融后,河南省就加强了对农村金融、小微金融的重视,起初对县域农村金融供求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细致整改,在2008年后,河南省又关注了能源、文化行业等新兴产业,对产业内的小微企业进行了政策补贴。这才真正拉开了河南省普惠金融改革的序幕。在全国经济恢复的时段内,省内紧跟国家九项金融措施,大力促进金融服务三农、保护三农,调查了农村信贷问题,并做出政策应对。2010-2015年主要是我省的经济转型时期,正是在此时期内,物流、旅游、信息等行业蓄力发展,行业内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助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之齐头并进的,当然离不开为中小企业融筹资金的金融业。金融业越来越强盛,河南省也积极加强了监管和调整。
于2015年国务院又发布了总体性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后。河南省就即刻对普惠金融在乡村的普及加大力度,同时引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这让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更为便捷顺利。为促进金融市场标准化,在郑州市建立了亚洲经贸金融中心城市,望在金融市场上建立开放性枢纽,为自贸区的建设打开突破口。通过对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的分析,对非团体贷款、非机构贷款的问题补漏修改。
河南省相比其他省份,有更大的县域面积;更多的农民人口;更杂的中小企业,但这一步步走来,它坚定“支农支小、小额分撒”的市场定位,积极向民众普及金融知识,不仅是在存贷款领域,还在授信、保险、投资等多中领域都尽力向乡村发展,切实做到了扎根县域服务三农,并且还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政策,加强监管,在各方面都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希望尽可能增加金融惠及的受众。
三、政策建议
综合来看,河南省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已有较好的水平,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加数字化程度
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与普惠金融的联系,现在的时代离不开信息,要把金融服务惠及到各处也离不开信息的协助。只有数字技术才能跨越地域的隔离;跨越行业的门槛;跨越观念的偏见。增强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有利于把国家的政策金额数据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把资金的去处实时监控,能够避免政府补贴被官员贪污的现象,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防治资源浪费,把合适的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实行创新化、特色化金融服务
推动建设特殊金融机构。专项银行多向特定人群服务,并给予他们比普通银行更优惠的产品。这样就能恰好弥补那些普通银行有难以接触到的群体的金融漏洞。接着,在已有特殊金融机构的前提下,联合机构件交互,构建有特殊政策性的融资体系,甚至在金融行业的不同功能下建立不同协会,例如专项信用的担保协会,专项授信协会等。推动金融业精细化、全面化、便民化趋势。
推动特色产品创新。为服务主体适当的改变产品策略,做到“因地融资”,激发金融创新,使金融更利工、利农、利民、利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被设计出来,并使不同产业、地域、特点的个户群体都能得到合理的资源。最后,要让更适宜市场运行的产品不断研发出来,让被研究出来的产品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构成金融市场良性循环。
(三)多元全面发展
突出创新普惠金融运行机制,优化金融服务方式,以多元化的形势,让金融机构让利,提高体系的运行效率。运行中不仅要关注农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程度,更要关注其获得金融支持的便利性程度。除注重提高金融服务的数量外,还要注重金融服务的质量,对金融服务进行提纯。引进高质量金融人才,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积极接受群众对服务质量的反馈,并作出整改和改进。注重提高用户满意度。统一金融服务的标准,总结优秀的实践经验,制定规范的引领标准。促进普惠金融多功能发展,过去的普惠金融往往侧重在存贷款领域的普及,但群众对于信托,投资等业务也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帮助。
(四)加强法律监管
要防范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风险,就需要利用好数字技术,完善用户的征信体系,在不泄露用户隐私的前提下,严格审查与监管,运用科学的信用评价方法,将资金贷给那些有还款能力且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或个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需要更为理性客观的看待,因此亟待法律制度的管控。由于互联网有易泄露、易造假等风险,对互联网金融体系的监管需要更加严格,国家应主动建设互联网风险控制模型,达到监测数据实时更新、安全有效。参考文献
[1]郭丽萍. 我国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7.
[2]罗斯丹,陈晓,姚悦欣.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6(12):84-93.
[3]焦瑾璞.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及实证研究[C]//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2015:2103-2110.
[4]罗斯丹,陈晓.基于普惠金融综合指数的我国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10):10-16.
[5]Franklin Allen, Asli Demirguc-Kunt, Leora Klapper, 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 2015.The 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Inclusion: Understanding Ownership and Use of Formal Accoun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6]Knight T, Hossain F, Rees CJ. 2009.Microfinance and the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perspectives from Barbados[J].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9(2):115-125.
作者简介:尚舒(1999—),女,汉族,籍贯:河南省登封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普惠金融,单位: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