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体系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科学的教育理念,创建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的数学课堂。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综合技能、综合意识、综合素养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内容,教师应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并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和调整任务,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体系下的“教”与“学”方式都有所改变,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运用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其分成两个板块:任务与驱动。要求师生围绕既定的任务目标,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探索知识,主动掌握和理解,并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上,教学过程并非单纯地实现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
二、任务驱动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关注实际学情,构建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育目标能够使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序、顺利,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指向性。在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明确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任务驱动教学目标的构建。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教师要切实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第一,学生的智力水平。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不在一个层面,存在着高低的区分,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第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由于认识水平不一,对数学知识的吸收程度不同,部分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基础比较牢固,能够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深入解读,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而部分学生由于本身的基础不够牢固,学习能力较弱,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跟不上进度。第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喜爱,所呈现的主观能动性也有所不同。基于此,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面要素,构建分层教育目标,实施差异化教学。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全面推进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解读,明确这一单元主要是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一定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知,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打下坚实的铺垫。教师则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置分层驱动教学目标。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操作、比较、分析,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行描述,并能够结合具体要求绘制长方形和正方形。对于提升层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目标设置为: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图形特征的研究,获得丰富的图形研究经验,基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强对两者共同点、异同点的梳理和构建。对于优化层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目标设置为:参与到动手操作、直观感受等活动中,历经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在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实现对生活相关问题的解决,拓展思维空间。
(二)布置趣味任务,激发探究兴趣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展开深入探究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教师在实践教学阶段,以任务驱动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推进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基于教学目标的引领,加强对教学任务的创建,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强烈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趣味性任务,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的自主构建。以“厘米和米”的相关知识为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的视频资料,在这一情景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任务。探究任务一:今天,我们的课堂迎来了一位新的朋友—小蚂蚁,它给我们带来了两个问题:“它爬的是长方形课桌的哪一条边?如何用工具测量这条边的长度?用到的工具有哪些?”学生基于问题的引导,可以用手、用文具、用铅笔等进行测量,然后积极回答。教师追问:“为什么我们在测量同一个物体的时候,所得出来的数字不一样呢?有没有统一的测量方法能够得到更精准的结果呢?”学生则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而后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用课件展示不同的测量工具,如学生尺、三角尺、米尺、卷尺等。探究任务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索、自主观察,进一步认识尺度,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继而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等活动中认识厘米,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在一厘米左右,要怎样对这类物体进行测量?探究任务三:组织学生探索测量的方法。教师首先让学生展开独立测量,通过量一量、测一测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探索过程中,总结测量方法。然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具体的绘制任务,如绘制一条5 厘米长的线段。以此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展开实践运用。
(三)营造良好氛围,激活学习内驱力
良好环境的创建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同时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抗拒情绪。而情境的创建方式是多元的,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以情境为基础,将教学任务融入其中。以“时分秒”的相关知识为例,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火箭卫星发射前的倒计时,让学生了解“秒”是用来计量较短时间的单位。在这一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环节会用到单位秒?”学生则可以以生活思维的视角切入,回顾生活经验,举例生活实例,如跑步比赛。教师基于生活情境的创建,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索计量秒的各种工具,然后让学生感知、体验一分钟到底有多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和个性兴趣,并据此设计和驱动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进行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数学学科能力。在任务设计时,教师要基于任务的挑战性、目的性、探究性、科学性等特点,注重引导与点拨,以任务为驱动,为学生提供一种无形的引导力和动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佳佳.浅谈小学数学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J].小学生( 下旬刊),2021(12):68-69.
[2]罗少成,赵晓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2(6):79-82.
[3]陈亚州.任务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