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节点抗震性能数值模拟与加固策略研究

张林 姜志军 曹雪峰

1.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饭棚村王庄组49,223722;2.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赵辇路赵各庄南兴工房21楼6号,063104;3.山西省中阳县宁乡镇乔家沟村新区48号,033406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节点;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加固策略
DOI:10.12428/zgjz2025.08.11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传统木构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与科学价值,在现实建筑领域中也占据独特地位。其独特的榫卯连接方式赋予了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作用下,榫卯节点仍可能出现拔榫、卯口开裂等破坏现象。历史上,许多传统木构建筑虽经受了多次地震的考验,但依然存在因地震而受损的风险。研究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对于保护传统建筑、传承优秀文化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分析其抗震性能,并提出有效的加固策略,可以更好地保障传统木构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延续古建筑的生命,还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2. 榫卯节点结构特点与构造原理

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榫卯节点种类繁多,其中燕尾榫、直榫和半榫是较为典型的几种形式。燕尾榫因其形状类似燕尾而得名,其结构特点在于榫头呈楔形,与卯口紧密配合,能够有效抵抗拉力和剪力作用,常用于需要较高连接强度的部位。这种结构在古代建筑中应用广泛,尤其在梁柱交接处,以其卓越的抗震性能而闻名。直榫则是一种简单的线性连接方式,榫头为矩形截面,插入卯口中实现连接,其构造原理主要依赖于摩擦力与木材本身的承压性能,适用于承受较小荷载的节点。直榫虽然构造简单,但在传统木构建筑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次要结构和装饰性构件的连接中。半榫相较于直榫,榫头长度较短,仅部分插入卯口,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木材的开凿量,同时保持了较好的连接刚度,但抗弯能力相对较弱。半榫多用于非主要承重部位,既节约了材料,又确保了结构的稳定性。不同类型榫卯节点的结构组成与连接方式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传统木构建筑独特的抗震性能基础。这些节点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是现代木结构建筑研究和设计的重要参考。

3. 榫卯节点抗震性能数值模拟方法

本研究选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在建立榫卯节点模型时,首先对实际结构进行合理简化,忽略次要细节以突出主要受力特征,同时确保简化后的模型能够准确反映节点的力学行为。具体而言,建模过程中将复杂结构分解为基本单元,并剔除那些对抗震性能影响较小的因素,如表面纹理及微小缺陷等,以更好地凸显节点在受力状态下的关键反应。单元选择方面,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木材的复杂非线性行为,考虑到木材的正交各向异性特性,在材料属性定义中引入相应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参数。这些参数的设定需依据大量的木材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及已有研究成果,以确保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在网格划分过程中,对关键部位如榫头与卯口接触区域进行加密处理,以提高计算精度,特别是在这些区域容易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需要细致捕捉;与此同时,在非关键区域则采用较粗的网格以提升整体计算效率。参数设定依据相关木材力学性能试验数据及已有研究成果,具体数值包括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横纹抗拉强度以及榫卯连接部位的摩擦系数等,这些参数均经过严格校准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还将模拟结果与现有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确保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和适用性,为后续的加固策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4. 不同地震工况下榫卯节点数值模拟分析

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榫卯节点进行数值模拟,以研究其受力情况和变形特征。在数值模拟中,选取了多种典型地震波作为输入条件,包括El Centro波、Taft波和人工合成波,以覆盖不同频谱特性和强度的地震激励。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榫卯节点的应力分布呈现出显著差异。例如,在El Centro波作用下,燕尾榫节点的榫头部位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而直榫透榫型节点则在卯口附近表现出较高的应力水平。这说明不同结构形式的节点在地震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受地震波类型的影响较大。

此外,弯矩变化也是衡量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发现,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节点的弯矩响应逐渐增大,且不同类型节点的弯矩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半榫型节点由于连接刚度较低,其弯矩增长较为缓慢,但整体承载能力较弱;而直榫透榫型节点虽然抗弯承载能力较强,但在强震作用下易发生刚度退化现象。这种差异化的响应表明,节点的设计形式对其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

在变形特征方面,通过对节点的位移和转角进行监测,发现节点的变形模式与其结构类型密切相关。例如,在地震烈度为VIII度的情况下,燕尾榫节点的转角变形较为显著,而台阶型半榫节点则表现出较大的位移响应。这些变形特征反映了榫卯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机制,为进一步分析其抗震性能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位移和转角的监测结果也揭示了不同结构节点在地震中的变形规律,有助于理解其破坏机理。

综合分析表明,榫卯节点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响应规律与其结构类型、材料特性及连接方式密切相关,这为后续加固策略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针对容易发生应力集中的燕尾榫节点,可以考虑改进其几何形状或增加加强构件,以提高其抗震性能。此外,对于在强震下易出现刚度退化的直榫透榫型节点,可以研究新的连接方式或采用高强度材料,以提高其抗弯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榫卯节点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抗震性能,并为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节点设计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5. 榫卯节点地震作用下薄弱环节与破坏模式剖析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榫头和卯口等关键连接部位。这些部位由于承受较大的应力集中,容易发生局部损伤并逐步扩展至整体破坏。研究表明,榫头拔出是未加固榫卯节点最常见的破坏模式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地震往复荷载作用下,榫头与卯口之间的摩擦力逐渐减弱,导致连接失效。此外,卯口开裂也是常见的破坏现象,特别是在燕尾榫和透榫节点中,由于卯口区域的木材受到持续挤压和剪切作用,容易出现塑性变形甚至开裂。对于残损节点,如存在腐朽、虫蛀或老化等缺陷的节点,其力学性能进一步下降,破坏模式更为复杂且难以预测。例如,人工模拟残损试验表明,节点的损伤程度越高,其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下降越显著,从而加剧了地震作用下的破坏风险。因此,针对榫卯节点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加固,是提升其抗震性能的关键所在。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与木材的材质、加工精度以及节点设计形式密切相关。高质量的木材和精确的加工可以显著提升节点的强度,而设计形式的优化,如增加榫卯连接的复杂性,也有助于分散应力集中,减少破坏的可能性。针对这些因素,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创新的加固策略,包括使用现代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对节点进行补强,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节点的承载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残损节点的力学性能。此外,通过改进传统工艺,如采用榫卯结合处的紧密镶嵌技术,也可以显著增强节点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现代材料技术和改进传统工艺,我们可以有效提升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这不仅对于建筑物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传统木构建筑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 榫卯节点加固策略

针对榫卯节点的薄弱环节,本研究从材料选择和构造措施两方面提出具体加固策略。在材料选择上,考虑使用钢材、碳纤维等高强度材料,以提升节点的抗震性能。例如,钢材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性能,可有效增强节点的承载能力;碳纤维则因其轻质高强的特点,适合用于对自重敏感的木结构加固[2]。在构造措施方面,主要通过增设加固件和改变连接方式来强化节点。如采用扒钉、钢板或木条对榫卯节点进行加固,可有效降低节点拔榫量并提升承载力[2]。此外,增设角部阻尼器也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能够为残损榫卯节点提供后期刚度,并显著提高节点的耗能能力[5]。加固方案的设计思路是基于数值模拟结果,针对不同节点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在不破坏原有结构风貌的前提下提升其抗震性能。实施方法则需结合具体节点类型及损坏情况,精确施工以保证加固效果。

7. 加固后榫卯节点抗震性能数值模拟验证

为验证所提出的加固策略对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的提升效果,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加固后的榫卯节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对比加固前后节点的受力情况、变形特征及抗震性能指标,如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的变化,评估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在数值模拟中,选用了与未加固节点相同的模型参数和地震工况,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模拟结果表明,采用钢材或碳纤维等材料加固后的榫卯节点,其承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节点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2]。此外,增设加固件后的节点在榫头拔出和卯口开裂等薄弱环节的应力集中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从而延缓了破坏模式的发生和发展[5]。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了加固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传统木构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8.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传统木构建筑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加固策略。研究成果表明,不同形式的榫卯节点在抗震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透榫与燕尾榫在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相似,而半榫则因其结构特点在特定工况下表现出更高的等效刚度[4]。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榫卯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环节,如榫头拔出和卯口开裂等破坏模式,这些发现为加固策略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加固后节点的再次模拟验证,表明采用钢材或碳纤维等材料进行加固可显著提升节点的承载力和耗能能力,从而有效改善其抗震性能[11]

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数值模型中未充分考虑木材老化、环境湿度变化等因素对节点性能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模拟范围,考虑更多复杂因素的作用机制,以更全面地反映榫卯节点在实际使用中的抗震行为。此外,探索新型加固材料与技术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例如纳米材料的应用或智能监测技术的引入,有望为传统木构建筑的保护提供更为科学和高效的解决方案[4][11]

参考文献

[1]刘承洋;龚鑘;余汉谋.多种榫卯节点类型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分析[J].林产工业,2024,61(4):22-27.

[2]金昱成;苏何先;潘文;何颖成;杜杰伟;付高攀.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性能及加固对比试验研究[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22,44(2):138-147.

[3]王龙;郑建国;钱春宇;张凯;李欢.古建筑抗震与防振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自然灾害学报,2024,33(2):1-17.

[4]郭宇;刘睿静;宋怡;李源河;姚利宏.木结构榫卯节点抗震性能及震后加固修复研究进展[J].林产工业,2020,57(4):25-28.

[5]陈庆军;雷浚;李冰州;左志亮;蔡健;无.增设角部阻尼器箍头榫木节点的抗震性能[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2(7):119-134.

[6]任现才;高飞飞;赵剑桥;孙伟明;杨乐华.木结构残损榫卯节点抗震性能及加固修复研究进展[J].低温建筑技术,2022,44(6):100-103.

[7]李钊;王志涛;郭小东.残损古建筑木结构力学性能相关研究进展与展望[J].林产工业,2022,59(12):39-46.

[8]戴璐;肖浩楠.典型直榫梁柱节点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J].林产工业,2020,57(1):29-36.

[9]诸葛泽衍;朱炯;吕芳礼.古建筑榫卯结构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J].江苏建材,2021,(4):50-51.

[10]孙胜杰.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研究[J].风景名胜,2020,(10):0100-0100.

[11]宋明烨;赵庆双.残损榫卯节点抗震性能及加固方式研究综述[J].四川水泥,2024,(4):19-22.

[12]张锡成;胡成明;吴晨伟;韩乙楠;张玉涛.形状记忆合金丝加固古建筑木结构直榫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22,39(4):164-176.

[13]李小伟;念红芬;周春利.清代殿堂抗震能力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39(3):51-58.

[14]司一品;梁岳凡.木结构传统榫卯与新型榫卯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3(5):21-23.

[15]李轩.榫卯节点等效刚度对木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8,16(4):84-86.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