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论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

高悦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110045

摘要: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努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人才培养。依据国家政策指引,通过对如何加强课程建设和怎样提升师资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此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基地;创业能力;就业率
DOI:10.12721/ccn.2021.157085
基金资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1 年度专项课题“高等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高等继续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实践研究——以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课题立项批准号:21JXYB23)阶段性成果
文章地址: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更需要以人才引领为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引导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时候,学生们热情高涨,但是实践能力和创业思路有局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们社会经验少,以往的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类为主,社会实践类知识几乎没有涉及或者参与社会实践类的活动深度不够。

第二,学生们刚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阶段,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刚刚开始,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开始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处于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此时的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创业或者发展方向等概念都还是很模糊的。

第三,随着创新创业项目的不断打磨与深入,作为指导教师的笔者也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因为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直接来到了教育工作岗位,几乎没有创业经历,所有经验都来自于学习往届参赛项目以及各种参考资料。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团队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如下解决思路。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策略

(一)通过资源整合,更新课程内容

当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还是只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部分学生。若想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必要的一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更侧重的是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要想实现二者在专业和技能层面的融合,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完善课程设置与内容,同时扩大教育面,达成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中融入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和成果产出的理念,如幼儿舞蹈编创、幼儿绘本制作、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激发创作欲望,产出精品原创作品。学校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利用校企合作等资源,让学生参与到项目或企业的生产设计、产品研发等环节,既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创新与实践并重。

同时将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教学直接针对岗位职责。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以课程为载体,打造集教育、创业实践、项目孵化和项目指导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增强活动与专业学习的关联度,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专业特色,聘请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共同参与指导。除了讲座、沙龙等理论性活动,还可拓展更多竞赛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成果展等。同时完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做好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推进,提升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造能力。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在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责任感还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身心得到洗礼,明确个人发展目标,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首先,做好思政元素与通识课程相结合,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性格、特点、优势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以及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特点和就业前景进行分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等情怀渗透,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感知知识背后的精神能量,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其次,要做好思政元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方案策划中明确目标及价值追求,通过系统化、个性化的创业学习,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实践,发觉自身优势与差距,不断反思。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的主阵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还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创新应变的能力和对职业的敬畏心,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内在特质。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岗位竞争,更要戒除浮躁心理和就业的盲目性、功利性,养成踏实、专注、严谨的思考习惯和工作态度及不断创新、挑战自我的精神,从而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应对更多机遇和挑战,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坚持培育创新精神这个导向,不断优化教育理念。以教学质量为基础,结合学校特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社会发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创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业教育的同时结合创新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岗位创业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兼顾学生的思考、合作、自我认知、社交等各个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保障服务体系分为软硬件保障,多数高校在硬件上也就是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投入上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在软件的投入也就是管理制度、国家政策、校园文化中缺乏认知。第一,应依靠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或创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创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市场动态、国家的利好政策以及相关的改革重点等,部分高校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给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场地支持,同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第二,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对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一方面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或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应用型、技术型师资队伍培养;另一方面邀请校友、企业家走进校园,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创业经历指导学生。第三,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充分借用政府主导,逐步建立政府、校企、校地等多主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学校可以邀请非政府组织、企业及社会机构来学校开设创业基金项目,通过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创业目标。

结语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立足于职业教育现状,结合专业技能,从职业教育定位、课程建设和师资梯队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多学习,多思考,才能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群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 ,4(1):76-78.

[2]赵娣.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J]智库时代,2020(1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