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零碳建筑理念下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何丰 徐铫阳 张伟

1.拉萨市城关区德吉路9号,西藏拉萨,850015;2.成都市天府新区大安路435号,四川成都,610000;3.西安市新城区幸福北路,陕西西安,710043

摘要:
关键词: 零碳建筑;光伏幕墙;建筑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
DOI:10.12428/zgjz2025.08.12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零碳建筑理念作为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手段,正受到广泛关注。零碳建筑通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旨在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为零[3]。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作为零碳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还能与建筑外观和功能有机结合,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创新发展[5]。近年来,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节能需求的提升,光伏幕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然而,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成本控制、耐久性保障及室内环境影响等问题[8]。本文将重点探讨零碳建筑理念下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 零碳建筑理念与光伏幕墙概述

2.1 零碳建筑理念内涵

零碳建筑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通过优化设计、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实现碳排放量为零或接近零的建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3]。实现零碳建筑的主要途径包括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设备系统的能效以及通过智能控制手段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10]。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零碳建筑不仅是建筑行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也为推动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整合先进技术与设计理念,零碳建筑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提升建筑的舒适性与人居环境质量。

2.2 光伏幕墙工作原理与特点

光伏幕墙是一种将光伏发电功能与建筑幕墙相结合的技术,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电转换机制,即通过光伏组件将太阳光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幕墙的核心部件是光伏玻璃,其通常由多层结构组成,包括玻璃基板、光伏电池片、封装材料等[2]。根据光伏电池材料的不同,光伏幕墙可分为晶体硅光伏幕墙和薄膜光伏幕墙两大类。晶体硅光伏幕墙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适用于光照条件较好的区域;而薄膜光伏幕墙则因其重量轻、柔性好的特点,更适合用于曲面或异形建筑立面[4]。此外,光伏幕墙的设计还需考虑其与建筑整体造型的融合性,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这些特性使得光伏幕墙在零碳建筑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为实现建筑电气化与低碳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3. 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关键技术

3.1 建筑设计关键技术

3.1.1 整体造型融合

在零碳建筑理念下,光伏幕墙与建筑整体造型的协调性是实现功能与美观统一的关键。光伏幕墙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建筑风格、环境特征及使用需求,通过科学的布置和形式创新,使其成为建筑外观的有机组成部分[11]。例如,在现代风格建筑中,可采用彩色或透明光伏材料,以提升视觉效果并与建筑轻盈的特质相契合;而在传统风格建筑中,则需注重光伏幕墙与建筑立面材质和色彩的和谐过渡,避免因技术介入破坏原有风貌[13]。此外,光伏幕墙的安装方式(如BIPV或BAPV)也对整体造型具有重要影响,合理选择安装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建筑的一体化美感。

3.1.2 立面设计优化

光伏幕墙在建筑立面上的布局与分格设计直接影响其发电效率与建筑美观性。首先,应综合考虑阴影遮挡因素,通过优化光伏组件的倾角与朝向,最大化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效率[2]。其次,需满足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可通过选用不同透明度的光伏材料或设置透光部位,实现自然采光与能源收集的平衡[5]。此外,分格设计应结合建筑模数,确保光伏组件的尺寸与排列方式符合建筑立面的整体比例,同时兼顾施工便利性与经济性。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光伏幕墙的性能,也为建筑立面增添了独特的科技美感。

3.2 结构设计关键技术

3.2.1 连接方式

光伏幕墙与建筑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是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核心环节。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点支承和框支承两种形式,每种方式均具有不同的力学传递特点及适用场景[4]。点支承连接方式通过减少接触面积,能够有效降低光伏组件的热应力集中问题,适用于大跨度玻璃幕墙;而框支承连接方式则因其较高的承载能力,更适合承受较大荷载的建筑立面[10]。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建筑结构特点、荷载条件及施工要求,合理选择连接方式,并通过精细化设计确保其力学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3.2.2 结构稳定性

光伏幕墙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是其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风荷载、雪荷载及地震作用是影响光伏幕墙稳定性的主要外部因素,因此需对其进行详细的结构计算与加固设计[10]。例如,在风荷载较大的区域,可通过增加支撑结构或优化光伏组件的固定方式,提高其抗风压性能;在寒冷地区,则需考虑积雪对光伏幕墙的影响,采取防滑、防冻措施以增强其耐久性[12]。此外,光伏幕墙与建筑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也至关重要,需通过模拟分析与实验验证,确保其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3.3 电气设计关键技术

3.3.1 电气系统设计

光伏幕墙的电气系统由光伏组件、逆变器、控制器等多个核心部件组成,其设计原则与流程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3]。在设计过程中,需根据建筑用电需求与光伏幕墙的发电能力,合理确定系统规模与配置方案。例如,光伏组件的选型应充分考虑其光电转换效率、功率输出特性及环境适应性;逆变器的选择则需满足系统的电压、电流及功率要求,同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保护功能[6]。此外,电气系统的布线设计也需遵循简洁、高效的原则,以减少能量损耗并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3.3.2 电能储存与并网技术

电能储存与并网技术是光伏幕墙高效运行与电网稳定的重要保障。在电能储存方面,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是两种常见的储能方式,前者适用于长时间储能,后者则具备快速充放电的优势[6]。合理选择储能方式需结合光伏幕墙的发电特性与建筑用电需求,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在并网技术方面,需满足电网接入的技术要求,包括电压、频率及功率因数的匹配,同时配备完善的监控与保护装置,以确保光伏幕墙与电网的安全运行[9]。此外,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光伏幕墙的电气系统设计还需考虑与智能电网的兼容性,为未来能源管理提供更多可能性。

4. 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应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 成本控制问题

光伏幕墙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材料、施工及维护等方面。在材料成本上,光伏组件及其相关辅助材料的价格较高,尤其是高效能光伏电池片的研发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直接影响了光伏幕墙的初始投资成本[1]。在施工阶段,由于光伏幕墙需要与建筑主体结构进行精确连接,其安装工艺复杂且技术要求高,导致施工费用显著增加。此外,后期维护成本也不容忽视,光伏幕墙需定期检查与清洁以确保发电效率,而这些操作往往需要专业人员与设备支持,进一步推高了整体成本[15]。成本居高不下不仅限制了光伏幕墙的大规模应用,也对项目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许多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

4.2 耐久性与维护问题

光伏幕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表现是决定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光伏幕墙可能面临老化、腐蚀等问题。例如,在沿海地区或工业污染严重的区域,空气中的盐分或化学物质会对光伏组件的表面涂层造成侵蚀,从而降低其光电转换效率[12]。此外,极端气候条件如强风、暴雨或高温也可能对光伏幕墙的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为应对这些问题,需制定科学的维护策略,包括定期清洗光伏组件表面、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松动或损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固处理。同时,建议设立合理的维护周期,通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以确保光伏幕墙的长期稳定运行[15]

4.3 对建筑室内环境影响

光伏幕墙的应用对建筑室内环境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采光方面,光伏组件的布置可能会部分遮挡自然光线,导致室内采光不足,进而增加人工照明的能耗[5]。其次,光伏幕墙的光电转换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部分热量若未能有效散发,可能会使建筑室内温度升高,加剧空调系统的负担。此外,光伏幕墙的密封性能对其通风效果也有重要影响,若设计不当,可能导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影响使用者的舒适度[15]。为应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光伏组件的布局,尽量选择透光性较好的材料;加强光伏幕墙的散热设计,例如通过增加通风层来促进热量散发;同时,结合智能控制系统,动态调节室内照明与通风设备,以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与室内环境的舒适化。

5. 国内外案例分析

5.1 国外成功案例分析

国外在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方面已有诸多成功案例,其中德国某零碳办公大楼堪称典范。该建筑采用了高效晶体硅光伏幕墙技术,通过将光伏组件与双层玻璃幕墙相结合,不仅实现了建筑外立面的美观性,还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3]。其创新点在于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动态调整光伏板的角度,以最大化太阳能吸收效率,同时结合储能装置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此外,该项目在电气设计上采用了并网系统,将多余电能回馈至公共电网,实现了能源共享。这一设计不仅减少了建筑自身的碳排放,还为周边区域提供了清洁能源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13]

5.2 国内成功案例分析

国内优秀案例中,上海某绿色建筑项目展现了光伏幕墙与本土气候条件及建筑风格的深度融合。该项目采用了薄膜光伏幕墙技术,结合彩色光伏材料的应用,使建筑立面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满足了建筑对光影的需求[11]。在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设计团队通过优化光伏幕墙的倾斜角度与朝向,有效提升了发电效率,并减少了建筑的冷热负荷峰值。此外,项目还引入了膜结构与幕墙结构相结合的设计策略,进一步降低了建筑的供暖与制冷能耗[15]。这一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表明在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充分考虑本土特点与用户需求,能够实现功能与美观的有机统一,推动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6.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6.1 与新兴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光伏幕墙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建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成为可能,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光伏幕墙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优化其发电效率并预测潜在故障,从而实现智能化运维[7]。物联网技术则能够将光伏幕墙与其他建筑设备连接,形成一个智能网络,实现能源管理的自动化与精细化。例如,通过传感器感知建筑内外的环境变化,动态调整光伏幕墙的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需求。此外,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光伏幕墙提供了更多集成化的解决方案,使其不仅作为发电装置,还能与建筑的照明、通风、空调系统等协同工作,共同构建高效节能的建筑生态系统。这种跨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光伏幕墙在零碳建筑中的综合性能,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低碳化方向迈进。

6.2 设计方法创新

在未来,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将在数字化设计与参数化设计等方面迎来创新突破。数字化设计工具如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可以实现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造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设计精度与效率。通过BIM平台,设计师能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光伏幕墙的性能表现,包括发电量、阴影遮挡、热工性能等,从而优化设计方案[10]。参数化设计方法则通过建立参数化模型,将建筑形态、结构、功能等因素与光伏幕墙的设计参数相关联,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灵活与高效。例如,在面对不同建筑风格与功能需求时,参数化模型可以快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并评估其技术经济可行性。此外,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算法设计也有望为光伏幕墙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帮助设计师挖掘潜在的设计规律与优化策略,从而推动该领域设计方法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博渊;徐伟;薛伟强;刘磊;张昕宇;张俊;何涛;刘洋;张博宇;张楚峰;李博佳.基于零碳目标的建筑光伏空间布局优化技术研究[J].暖通空调,2022,52(12):143-148.

[2]梁书龙;胡博;吴跃扩;陈康;郭卫东.浅谈光伏幕墙设计及应用要点[J].能源工程,2024,44(2):82-87.

[3]杨平;张洋;徐书峰;凌曼丽;杨志贤.光伏幕墙的工程实践与零碳建筑的初步探索[J].建设科技,2022,(5):53-56.

[4]姜文化.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中光伏幕墙的设计要点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5):25-27.

[5]曹一崧.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4,(1):116-118.

[6]张立东.新能源光伏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12):398-399.

[7]高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分析[J].城市建筑,2023,20(10):176-179.

[8]刘田.浅议建筑幕墙施工中的绿色低碳技术[J].建筑与装饰,2023,(24):127-129.

[9]文丽.可再生能源在超低能耗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能源与环境,2023,(5):81-83.

[10]胡从川;王博渊;刘广东;张昕宇;王聪辉;李博佳.光电建筑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J].太阳能,2021,(7):37-45.

[11]谢龙.光伏发电幕墙在当代建筑立面上的应用研究[J].节能与环保,2020,(1):107-108.

[12]郑秀春;张浩波;杨科.建筑光伏围护结构应用设计现状及发展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4):163-165.

[13]钱志军;姚刚;韩超凡.光伏技术在零能耗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以T&A House为例[J].工业设计,2023,(11):72-75.

[14]刘亚南;吴家宇;杨彬;赖小红;张亿先;蔡贤云;史靖塬.基于CiteSpace的建筑透明围护结构节能分析与综述[J].绿色建筑,2024,16(2):2-10.

[15]张俊;余健;万磊;徐晓东.光伏幕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3,49(10):9-11.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