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LabVIEW驱动的高精度多通道测试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

许圣东

奥托立夫(上海)汽车安全系统研发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区 201815

摘要:
关键词: LabVIEW驱动;高精度;多通道测试系统设计;性能优化
DOI:10.12428/zgjz2025.09.24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中,测试系统是 “产品质量把控” 与 “技术创新验证” 的核心工具。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测试中,需同步监测电压、电流、温度、SOC(State of Charge)等 8-16 个参数,且要求测试精度达 ±0.05% FS,数据采集速率不低于 500kS/s;在医疗设备校准中,对心电传感器、血压监测仪的测试需同时覆盖多通道模拟信号,且误差需控制在 ±0.02% 以内。然而,传统测试系统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一方面,传统系统多采用 “单仪器 + 单通道” 模式,多参数测试需通过仪器间切换实现,导致数据不同步 —— 例如,用示波器测电压、万用表测电流时,两者采样时间差可达 10ms,无法准确反映参数间的实时关联;另一方面,传统系统的信号处理依赖模拟电路(如 RC 滤波器),易受温度、电磁干扰影响,在工业现场复杂环境下,测试误差会增加 30%-50%;此外,传统系统的软件多为固化程序,无法根据测试需求灵活调整,例如需要新增通道时,需重新开发硬件驱动与软件界面,周期长达 2-3 个月。

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作为 NI 公司推出的图形化编程平台,凭借其 “模块化编程、丰富的硬件驱动库、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为高精度多通道测试系统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例如,LabVIEW 内置的 NI-DAQmx 驱动可直接兼容数百种数据采集卡,无需编写底层驱动代码;其图形化编程环境使开发周期缩短 50% 以上;同时,通过与 MATLAB、Python 的接口联动,可实现复杂算法(如小波变换、神经网络)的集成。本文正是基于 LabVIEW 平台,从硬件架构、软件设计、精度校准三个层面构建测试系统,并通过性能优化解决 “同步性、抗干扰、稳定性” 问题,为高精度多通道测试提供系统化方案。

一、LabVIEW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LabVIEW 在测试系统中的核心应用价值

LabVIEW 并非简单的 “编程工具”,而是一套 “硬件 - 软件 - 算法” 一体化的测试开发平台,其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四个维度:

1.1 图形化编程:降低开发门槛,提升效率

传统测试系统开发需掌握 C/C++ 等文本编程语言,且需编写大量底层驱动代码(如与数据采集卡的通信协议、ADC 控制逻辑),开发周期长(平均 6-8 周)。LabVIEW 采用 “图形化数据流编程” 模式,通过 “函数模块拖拽 + 连线” 即可完成程序设计,无需关注底层语法:

模块化开发:LabVIEW 内置数千个功能模块,涵盖 “数据采集(DAQmx)、信号处理(Signal Processing)、仪器控制(Instrument I/O)” 等,例如数据采集模块可直接配置采样率、通道数、触发方式,无需手动编写寄存器控制代码;

可视化调试:程序运行时,可实时查看各模块的数据流与参数值,例如通过 “探针” 功能查看采集到的原始信号波形,快速定位 “采样率设置错误、通道连接故障” 等问题,调试效率提升 60%;

跨平台兼容:LabVIEW 程序可直接运行于 Windows、Linux、实时系统(如 NI CompactRIO),无需修改代码,例如在实验室完成的测试程序,可直接移植到工业现场的嵌入式设备中,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据统计,基于 LabVIEW 开发的测试系统,开发周期比传统文本编程缩短 40%-60%,且非专业编程人员经过 1 周培训即可独立完成简单测试程序设计。

1.2 硬件兼容性:覆盖多类型测试设备

测试系统的核心挑战之一是 “硬件适配”—— 不同厂商的示波器、数据采集卡、传感器接口协议不同,传统系统需为每种设备编写专用驱动。LabVIEW 通过 “标准化驱动框架” 解决这一问题:

NI 硬件深度集成:LabVIEW 与 NI 旗下硬件(如数据采集卡、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无缝兼容,例如采用 NI PCI-5603E 数据采集卡时,LabVIEW 可通过 DAQmx 驱动直接读取采集数据,无需额外配置;

第三方硬件支持:通过 VISA(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协议,LabVIEW 可控制安捷伦、泰克、罗德与施瓦茨等第三方厂商的仪器,例如通过 GPIB 接口控制安捷伦示波器采集信号,通过以太网控制泰克信号发生器输出标准波形;

传感器直连能力:支持热电偶、应变片、压力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的直接接入,例如通过 NI 9219 热电偶模块,可直接采集温度信号并进行冷端补偿,精度达 ±0.1℃,无需额外的信号调理电路。

目前,LabVIEW 支持的测试硬件超过 5000 种,可覆盖 “电压、电流、温度、压力、振动” 等几乎所有物理量的测试需求。

1.3 数据分析能力:从 “数据采集” 到 “价值提取”

测试系统的最终目标是 “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LabVIEW 通过内置算法库与外部接口联动,实现 “采集 - 分析 - 可视化” 闭环:

基础数据分析:内置 “波形分析、频谱分析、谐波分析” 等模块,例如对采集到的电压信号,可直接调用 “FFT 频谱分析” 模块,生成频谱图并计算总谐波失真(THD),无需手动编写 FFT 算法;

高级算法集成:通过 LabVIEW 与 MATLAB 的接口(MATLAB Script Node),可调用 MATLAB 的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算法;通过 Python Node,可集成 Python 的深度学习框架(如 TensorFlow),例如对复杂振动信号,可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识别故障特征;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生成:支持 “波形图、趋势图、仪表盘” 等多种可视化组件,且可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如 Word、Excel 格式),例如在电池测试中,可实时显示电压 - 电流趋势图,并在测试结束后自动生成包含 “容量、循环寿命、内阻” 的分析报告,减少人工整理时间。

1.4 实时控制能力:满足动态测试需求

在工业过程控制、动态性能测试(如电机转速控制、振动测试)中,测试系统需具备 “实时响应” 能力(延迟<1ms)。LabVIEW 通过 “实时操作系统(RTOS)” 与 “硬件定时” 实现这一需求:

实时程序运行:在 NI CompactRIO 等实时硬件上,LabVIEW 程序可运行于 RTOS 环境,避免 Windows 系统的任务调度延迟,确保程序执行周期误差<1μs;

硬件定时触发:支持通过数据采集卡的硬件定时器实现 “精确采样”,例如设置采样率为 1MS/s 时,硬件定时器可确保每个采样点的时间间隔严格为 1μs,避免软件定时的累积误差;

闭环控制集成:可直接构建 “采集 - 分析 - 控制” 闭环系统,例如在电机测试中,LabVIEW 实时采集电机转速信号,通过 PID 算法计算控制量,再输出至伺服驱动器调整转速,控制精度达 ±1rpm。

二、LabVIEW驱动的优势

(1) LabVIEW强大的图形化编程语言,使得应用程序开发更加简单,方便。在 LabVIEW平台上编程,可以进行大量的程序调试。(2) LabVIEW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编程模块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这些功能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3) LabVIEW提供了灵活的框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对程序进行调整。(4) LabVIEW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功能函数,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平台上调用。(5) LabVIEW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图形化编程库函数,使得在编写程序时不需要考虑仪器硬件的限制,可以更方便地设计出高质量的测试系统。

三、多通道测试系统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为了对信号进行采集、显示和分析,需要采集和分析三个部分。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采集:通过A/D转换模块对信号进行采样,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将采样后的信号与标准信号进行比较,同时将结果显示出来。(2)显示:通过显示模块对测试数据进行实时显示。(3)分析: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波形的分析、频谱的分析等。(4)控制:控制测试系统的运行。在上位机中通过软件来实现对被测件的控制。在程序中,根据用户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可选择不同的控制方式,如定时、触发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控制方式,从而满足不同要求和不同情况下对系统的控制需求。

3.2 系统结构设计

(1)硬件设计:系统以 PC机为核心,在 PC机上安装 LabVIEW软件,并采用 PCI卡作为A/D转换器,配置数据采集卡,使用计算机外接打印机和数据采集器来实现数据的采集;(2)软件设计:本系统采用 LabVIEW平台进行开发,具有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等优点,系统分为控制、参数设置和数据采集三个模块。通过控制模块实现对被测件的控制;参数设置模块完成对被测件的设置;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被测件的采集。

3.3 硬件选型与搭建

本系统采用的硬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卡、计算机、A/D转换器以及各种接口电路。根据系统设计的需求,采用数据采集卡作为数据采集的核心,通过接口电路与计算机相连,实现对信号的实时采集。本系统采用的数据采集卡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公司生产的一款PCI-5603E数据采集卡,该数据采集卡具有8个I/O端口,可以同时连接8台 PC机。信号输入输出通道为两路模拟信号输入和一路数字信号输出。

四、高精度测试系统设计

4.1 高精度要求分析

对于本文所设计的多通道测试系统而言,其精度是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测试误差。由于被测信号为交流信号,由于幅值不是一个定值,故在设计时需对其进行有效的滤波处理。另外,由于被测信号通常比较微弱,需要在测量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本设计中采用了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卡、精密放大器和滤波器。其中数据采集卡采用了高速 AD转换器,并配合高性能的精密放大器和滤波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卡可以使我们获得非常高的精度;而精密放大器可以使我们获得更高的精度。因此,高精度测试系统是本文设计的核心内容。

4.2 高精度设计方案

通过对被测对象的分析,对测试系统的高精度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源要求:本系统电源模块采用了6V稳定电压源,可在低电压下工作,避免了因电压波动而带来的误差。(2)对被测对象的输入要求:考虑到被测对象为直流,因此对输入信号中交流成分进行了分离,将输入信号中的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进行了分离。经过对输出信号中的交流成分进行了分离,将低频分量进行了提取,使得输出信号能够很好地满足系统要求。(3)通道的选择:由于本系统有多个通道,为了满足多通道同时测量的要求,本系统采用了高精度输入通道选择原则:

4.3 精度测试与校准

系统在高精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将模拟输入通道的参考电压进行校准,可实现通道间的相互校准,从而实现系统的高精度。测试系统分别对两个通道进行了校准。对于 ADC,测试系统在标准环境下(20 mV/μs)对其进行了测试,在10 mV/μs的参考电压下对其进行了校准。同时,测试系统还对一个通道的模拟输入通道进行了校准,经过两次校准后,测试系统可实现10 mV/μs的精度,相比于之前系统精度提高了1个数量级。此外,测试系统还可以对多个通道同时进行校准,以实现高精度的同时校准。

五、系统应用场景与实践验证

5.1 典型应用场景

5.1.1 新能源汽车电池测试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 pack 测试中,需同步监测 8 个单体电池的电压(0-5V)、总电流(0-500A)、温度(-40℃-85℃),测试精度要求 ±0.05% FS,数据采集速率≥100kS/s。

5.1.2 医疗设备心电信号测试

在心电监护仪校准中,需测试设备对标准心电信号(如窦性心律、房颤信号)的采集精度,信号幅值范围 0.5mV-5mV,频率 0.05Hz-100Hz,测试精度要求 ±0.01% FS。

5.1.3 工业电机振动测试

在工业电机出厂测试中,需同步监测电机的 4 个轴承座振动信号(加速度 0-50g,频率 1Hz-10kHz),测试精度要求 ±0.1% FS,数据采集速率≥500kS/s。

六、未来发展趋势

6.1. 更高精度与速率

随着 ADC 技术的发展,未来系统将采用 24 位高精度 ADC(如 ADI AD7779),测试精度可提升至 ±0.001% FS;同时,采用 PCIe 4.0 接口的数据采集卡,数据传输速率达 32GB/s,支持 32 通道同步采集,采样率提升至 10MS/s,满足更高带宽的测试需求(如射频信号测试)。

6.2 智能化与自主化

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 “自动故障诊断、自适应校准、智能数据分析”。

6.3 边缘计算与云协同

将系统分为 “边缘端” 与 “云端”:

边缘端:采用 NI CompactRIO 等嵌入式硬件,实现 “实时采集 - 快速处理 - 本地报警”,满足工业现场的实时控制需求(延迟<1ms);

云端:将测试数据上传至云平台(如 AWS IoT、微软 Azure),实现 “远程监控、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

结语

本文针对传统仪器测试系统无法实现多通道自动测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 LabVIEW的高精度多通道测试系统,并给出了该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测试系统可以完成对多通道信号的采集、存储、分析与处理,并能够自动进行多通道的自动分析测量。该测试系统采用 LabVIEW作为测试系统的开发平台,可以完成对多通道信号的采集、存储、分析与处理,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各项测试指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荣剑,葛磊,戎路.基于LabVIEW双轴振镜扫描的实验优化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5,15(22):11-15.

[2]陈豪,印兴峰,张丹丹,等.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响应性能测试与分析[J].计量与测试技术,2025,51(02):5-8.

[3]张恒.基于LabVIEW的机械手智能视觉识别控制系统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25,63(02):141-145.

[4]闫雨朋,马彦伟,吕平洙,等.伺服电机驱动变量柱塞泵试验台研发[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25,54(01):182-185.

[5]周世成,陈宇红,霍兆波.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流转换时间测试方法优化[J].自动化应用,2025,66(02):175-178.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