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田志丹

潍坊学院,261061

摘要: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该理念一度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本篇文章就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出发,探索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促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价值的有效策略,以推动增强高校大学生教育教学品质,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用
DOI:10.12721/ccn.2021.15708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课程思政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教学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教育教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重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类学科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产生影响。以推动其成长为高质量人才。

一、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提升十分关键,并且我国教育教学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有用的高质量优秀人才,如果只能确保学生技术过硬,而不能保证其思想素质良好,那么最终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说是成功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促使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更高效率地渗透到学生当中,这促使大学生在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持续性强化自身行为素养,可以说是提高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增强教育教学品质

素质教育成果的展现,并不仅仅在于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接受到教育之后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学生最终受教育成果的展现,才是印证素质教育的关键证据。而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实质性地提高了自身道德素养和行为品德,这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而言,有效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品质,更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成功[1]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认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中,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保持正确的认知非常关键,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就业态度,这可以帮助学生更科学合理地选择创业方向和创新创业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认知的有效提高,能够避免学生走弯路、走错路,是增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且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认知的增强,有利于帮助社会完善就业结构,以及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就业率。

二、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学习任务繁重,并且很多学生会有参加社团活动或者勤工俭学这种情况,该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中课程思政理念的应用,就需要确保直观且直接。遵循直观性原则,能够促使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更直白的展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学习中一目了然的明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课堂之上能够直接理解并吸收的学习内容,相对而言要比课下学生单独的再去学习或者温故知识保持的记忆时间更长久。

(二)有效性原则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课程思政理念遵循有效性原则,主要有两点原因[2]。一方面,有效性原则作为教育教学开展的一种指导思想,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化制定教学规划和选择教学内容,保障课程思政理念在创新创业教学中提高融合度,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并吸收课程思政教育的相关内涵;另一方面,有效性原则的遵循,可以避免教师过度重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应用,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原本的价值,目的在于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深度迎合大学生实际需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迎合当前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和能力,所以说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其中的应用,就同样需要深度迎合其实际学习与就业需求。大学阶段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比较强,这不利于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规划,因此需要教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多地了解不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并以此促进掌握不同学生行为品德、自身素养、精神追求等的差异性,将课程思政教育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完美融合,才更能确保综合教育成果的良好。

(二)创新教学形式

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都是在教室之中、课堂之上,但这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应用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当更多地走出教室,实现三维立体空间教学,学校方面可以展开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在校创业,然后在学生创业过程中予以指导和具体教育开展,并在此期间实施课程思政渗透,这种教学形式更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3]

(三)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

所谓“互联网+”思维,简单一点可以理解为多样性、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积极联合互联网加思维,需要教师结合更多先进教学技术,让学生体验现代化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发展,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促使课程思政教育内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拓宽渗透面,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同时,强化个人品德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背景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容忽视。深度迎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以及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等,可以为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便利,遵循直观性和有效性原则,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用的成效。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保障其思想道德和行为素养良好,是培养当代优秀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房燕.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与探索[J]. 昭通学院学报,2020,42(04):18-23.

[2]方丽娟.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7.

[3]王再军. 基于TRIZ理论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解法[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2):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