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王珍梅

云南省会泽县古城街道中心学校翠屏小学 654200

摘要: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等都具有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为了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教师需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无数次检验的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对各类情境的创设能够起到不同的教学功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应用
DOI:10.12721/ccn.2023.15736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长期以来,数学学习以其独特的逻辑性及学科特征,成为各个阶段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能够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的误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体验,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模式,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深化认知,从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推动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未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对数学学习存在厌倦心理,这给顺利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带来阻碍。而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小学生往往对游戏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与游戏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妙,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多方面的学习能力。首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在情境的作用下取得提升,将更善于对学科知识或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而不依赖于他人的监督和既成的答案。其次,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将在特定情境下得到锻炼,取得提升,这有助于学生在独立学习时遇到瓶颈后转变方法,突破困境,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构建多媒体情境,增强学生认知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形兼具的优势,采用先进的手段构建多媒体情境,将文字、声音与图像融为一体,构建生动的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强化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将抽象的内容可视化,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视频,以小动物集会为故事背景,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情境。动画视频主要内容为:小白兔在小动物集会上卖地毯,喜欢捉弄人的猴子来询问地毯的价格,小白兔想到猴子平时故意戏弄其他小动物,决定愚弄猴子一番,向猴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这里有两块地毯,它们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如果你能猜出它们哪块面积大,两块地毯都送给你,如果你猜错了,就要花双倍的价格买下地毯。”猴子看着两块地毯,认为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那块面积更大。动画视频到此结束,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提出问题:猴子的回答正确吗?如何判断这两种图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问题的答案,引出“多边形面积”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在情境中深入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就少不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对于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学生必须要对数学问题展开深入的、自主的思索探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收获知识,得到数学思维能力上的锻炼。否则,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其思维会是僵化的,对数学知识产生不了深刻的见解,只能进行机械式的记诵和复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为学生创设。例如,在讲到“观察物体(三)”时,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如,为了训练学生从不同视角观察物体的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师可以为其创设问题情境,用数块体积偏大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造型,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二维平面意义上的正方形数量不同,例如从正前方看是四个正方形,但从左侧看却只有两个正方形。基于此,学生将产生疑惑,好奇为什么正方形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就此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自主探究观察视角对实物视图的影响,锻炼其相应的思维能力。

(三)构建生活化情境,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

数学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基于“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将生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构建生活化情境,使数学理论知识充满生活气息,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探究知识,了解数学的本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基础的知识后,可以引入生活案例,构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近的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加深对小数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学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师可以搜集学生的学习用品,模拟文具店,以小数的形式将学习用品标上价格,创设文具买卖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商家和顾客,在情境中进行“商品交易”。通过创设购物情境,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根据认知经验学习,在情境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驱动力。在兴趣的支持下,学生不需要教师或家长的督促就可以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会特别强,而且其所承受的学习压力会很轻,这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符合“双减”背景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中融入学生即将要学的新知识或与此相关的前置知识,借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其高效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讲到“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带领学生进行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先给学生讲述游戏规则,让学生明白游戏的玩法。教师需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然后给学生分游戏小组,每个小组依次上讲台进行游戏。教师给出指令,让小组成员用身体摆出直角、平角或周角,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站成一个圈来表示周角。表示方法由小组自行决定,越快摆出角度且清晰明确的小组,在游戏中取得的排名越高,进而有机会赢取游戏奖励。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且能借助游戏情境进入到学习“角的度量”方法的状态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可以巧用情境教学法,并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多种方式营造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更为生动、灵活,让数学课堂一改枯燥之风,也变得灵动起来,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万可宜.小学数学主题情境教学的四种导向[J].教学与管理,2022(35):54—56.

[2]于冬梅,李沐羲.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2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