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策略

谢德坤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洛阳镇中心小学,537818

摘要: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虽然大部分教学时间都被教师用来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理解,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依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对其展开教学,课堂内容略显模式化,因此学生的学习欲望没能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作用;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9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一)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所应具备的思维能力,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无法用量化的方式予以表达,但其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进一步落实创新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认知启发,教师就必须要先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作用的内容分析。

(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实现对学生成长需求的满足,这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落实,这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转变自己的课堂角色,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工作开展。在这种教育前提下,学生的思维发展必然会成为课堂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因为教育工作本身都包含了思维培养。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在充分分析学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保证学生可以听得懂,学得会,这让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变得科学而有效,学生的思维发育需求也因此得到了满足。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前提,但很多时候教师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这会导致课堂氛围达不到要求,师生互动效果欠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受到了影响。创新思维作为学生所应必备的素质,教师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地位,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体验,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注,这可以让学生在以更为主动的状态去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拉近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会为之后的教育工作带来重要铺垫[1]。另外,当我们能够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作为基础目标进行授课时,学生会格外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认可和尊重,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由此得以实现。

(四)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在小学语文教育目标中,做好对学生的文化认知、理解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重点多放在知识教育中,文化理解被弱化,这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出现“跛脚”现象,学生的语文思维和素养也因此受到影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启发他们的思维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引导下更好的理解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审美,获得文化自信的构建,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创新思维培养而获得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教师的自身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也迫切地需要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并逐渐创新教育理念,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逐步渗透到日常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本身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更加正确的认知,明确学生创新思维对于其当前学习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整体水平。

(二)合理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任务或是课后作业,让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作业任务的布置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或者是结合教材主题内容去描述自己身边存在的诚实勇敢、无私奉献的事例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文片段的想象作业,要求学生在文章内容描述的基础上自己改编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尾,详细描述故事情节[2]。例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取其中的片段要求学生细致描写,尽可能还原学生在阅读某一情节片段时脑海中的具体情境,以此来丰富课堂内容。在学生的故事表达之余,教师还可以要求其同学伙伴在此想象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延伸,从而能够合理运用故事,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塑造更加严谨的思维模式。

(三)引导学生质疑,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认识到质疑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实践活动开展中,结合文本内容,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思考问题的合理性、正确性,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疑问,之后由教师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主产生质疑,让学生们在质疑和分析中,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从而更深刻的感悟和领会其中的寓意,通过质疑和解惑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有效锻炼。又或者在进行“两小儿辩日”的课文学习时,我在与学生完成课文初读之后,我直接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太阳是早上离我们更近还是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各有不同,所以他们一定会产生分歧,然而无论是冷热,还是大小的观点看上去都没错,但谁都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推论。这时,我选择将课堂上的问题转移到课后,让学生在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对这一内容的定论。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会产生质疑,同时还能够将自己的质疑转变成为探究性学习动力,这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由此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课外延伸,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只有学生拥有了丰富的创新思维,才能快速掌握语文学习技巧,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仅只是依托于课堂和教材,更多的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元素,并带领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仔细观察,细细体会。为此,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将学习的过程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能够尽可能接触到新鲜事物,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而提升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在不同主题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设定课外阅读任务,丰富的创新思维是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有意识地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开阔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阅读日或是阅读周的活动,让学生定期与小组伙伴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读书体会,也可以以我最想推荐的一本书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使学生能够养成阅读和分享的习惯,将课上学习合理延伸到课外的同时也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维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基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其次需要遵从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原则,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最后教师还需要凸显出语文知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的高度兼容性,将不同的知识元素有机结合到情境创设当中,以此强化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进而通过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彩琴.新课程改革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0(04):83-84.

[2] 张荣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121.

[3] 陈晓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创新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0(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