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魏莹莹

杭州橄榄树学校 311100

摘要: 在21世纪的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日益凸显,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与新理念不谋而合。问题导学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问题导学法概念以及实施原则,探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应用
DOI:10.12721/ccn.2024.1573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它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学法还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问题导学法概述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提高能力的目的。

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链或问题网络。学生则需要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逐步深入问题的本质,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问题导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它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同时,问题导学法也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设计好问题,还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引导和帮助,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问题导学法应用原则

 2.1 遵循时间限制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大致为45分钟,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必须严格遵循时间限制原则。基于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解决的时间。问题设置不宜过于复杂,以免学生花费过多时间而难以得到解答;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避免过早揭示答案,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通过合理的时间规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思考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2.2 遵循教学启发原则

问题导学法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此,遵循教学启发原则是应用该方法的关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计,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问题应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问题还应能指向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桥梁,引导学生从已知迈向未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2.3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在应用问题导学时也应当把控好问题的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和梯度。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确保每个问题都能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问题导学法在应用中,问题的提出以及设定形式多种多样,能够给予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数学知识。依据有效的问题提出,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讲解的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动力。

3.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问题导学法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猜想等一系列过程,问题导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问题导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在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问题导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4.1 设计启发问题,优化问题导入

问题导学法应用中,启发性问题如同一把钥匙,能够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设计启发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确保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不会让学生感到难以入手。好的启发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证明三角形全等”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启发问题:“假设你有两个看起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但你没有测量工具,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确实完全一样?”之后,教师可以借助相关教学工具进行操作演示,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操作,而学生可以通过尝试通过折叠、比对等方式来验证学生的猜测。在问题探究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本质属性,如边长和角度的相等关系。依据有效的启发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能够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4.2 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问题导学的融入,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设计思考类型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计思考问题,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分享想法和观点,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在设计思考问题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确保问题具有思考价值和讨论空间,而教师则需要在小组讨论中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以“特殊三角形”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思考问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和定理?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提出疑问和困惑,相互帮助和解答。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特殊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并探讨特殊三角形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并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4.3 设计热门话题,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导学法应用中,问题的提出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内容来写,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者,时效性问题的提出能够拉近学生数学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从概念层次进行分析,热门话题通常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热门话题相结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热门话题时,教师需要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确保话题具有时效性和吸引力。再者,教师还需要注意将话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在探讨话题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以“抽样调查”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当前热门的社交媒体话题:“假设教师要调查某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使用习惯,如何进行抽样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问题切入的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引入话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抽样调查的方法和意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如何分析和解读调查结果,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抽样调查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其他热门话题,如环保、经济、科技等,并尝试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4.4 设计探究问题,驱动深度学习

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自主探究是问题导学法应用的中心所在,探究问题通常涉及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以“轴对称图形”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探究问题:“轴对称图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抽对称图形的应用体现了轴对称图形的哪些性质和特点?”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围绕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知识探究过程,学生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和特点的理解,并探讨其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5 设计生活问题,强化知识应用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以往课堂上,教师并没能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只是单一的进行知识讲解,而生活问题通常涉及到学生熟悉的场景和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勾股定理”教学为例,,教师经常采用构建实际情境的方法,例如提出:“你是否注意过农村房屋建设的过程?”类似常见问题,以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基于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讨农村房屋屋顶的构造是如何运用基础数学原理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利用简单工具判断墙壁的垂直度,以及三角形属性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相对真实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观察、深入思考和积极回应。生活内容与数学问题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4.6 设计课后问题,拓展学生视野

数学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后同样需要展开知识学习,而问题导学法同样也能够应用于课后延伸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大多数情况下,课后问题通常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知识或更广泛的应用领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通过课后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以“圆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在课堂基础内容讲解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课后问题。例如:“除了课本上提到的性质外,圆还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和定理?在日常中,圆的性质有哪些直观体现?”。为了回答数学问题,学生需要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开展研究,并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学生可能会发现,圆在几何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如“圆周率无限不循环”、“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等,课后题目分析中获取的性质虽然课本上没有提及,但却是数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深入研究,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圆的性质,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结语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更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实施问题导学法,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其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概念、原则等进行剖析,将其与数学课堂整合,以发挥其作用,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数学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福东.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1(27):71-7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35.

[2]吴日明.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1(21):65-66.

[3]包子雄,陈静.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283-284.

[4]于静.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1(25):55-56.DOI:10.14161/j.cnki.qzdk.2021.2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