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的实践探究

张红珍

摘要: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病虫害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以及农产品安全问题。探索和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无公害防治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物理、生物和农业措施的综合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的清洁。
关键词: 无公害防治技术;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实践
DOI:10.12721/ccn.2024.15705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面临着病虫害的严峻挑战。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不得不依赖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无公害防治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防治手段,正逐渐受到农业生产者的重视。它通过综合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方法,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有效控制病虫害。

1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原则

1.1综合防治原则

综合防治原则是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核心理念,它强调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中,应采取多种防治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在实施综合防治时,需要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制定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案。这套方案通常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昆虫性信息素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物理防治则是利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捕、色板诱捕、高温处理等,来减少病虫害的数量。

1.2预防为主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防患于未然”,即在病虫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或减轻其危害。这需要农业生产者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深入的了解,能够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例如,选择抗病虫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合理轮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活周期,减少其数量;适时播种可以避开病虫害的高发期;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可以提高作物的整体健康状况,增强其抗病虫能力。

1.3精准施药原则

精准施药原则提倡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中,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作物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精准施药的核心在于“精准”,即施药的时间、剂量、方法和位置都要精确。这需要农业生产者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判断病虫害的发生阶段和危害程度,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施药时机。精准施药还包括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以及采用科学的施药技术。例如,对于不同的病虫害,应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农药;对于不同的作物和生长阶段,应选择适宜的农药剂型,如水剂、粉剂、颗粒剂等;施药时应采用喷雾、撒施、滴灌等不同的施药技术,以确保农药能够准确到达目标部位。

2无公害防治技术在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2.1小麦条锈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广泛分布于全球小麦种植区。该病害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色至橙色的锈斑,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业防治措施是基础。通过合理轮作,减少连作,可以有效降低病原菌的积累。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种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显著减少病害的发生。生物防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例如,使用拮抗微生物如放线菌、芽孢杆菌等,可以在小麦生长期间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喷洒在小麦叶片上,形成生物屏障,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化学防治虽然有效,但应谨慎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菌剂,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频率进行施用。结合天气预报,选择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喷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2.2麦蚜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麦蚜是小麦生长期间常见的一种害虫,它们通过吸食小麦的汁液,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严重时还会传播病毒病,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农业防治措施是基础。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作和间作,可以破坏麦蚜的生活环境,减少其数量。选择抗虫品种也是防治麦蚜的有效方法。生物防治技术在麦蚜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捕食性昆虫,可以有效控制麦蚜的数量。使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绿僵菌、白僵菌等,也可以对麦蚜造成致命打击。化学防治应作为最后的手段,并严格控制使用。选择对环境影响小、对麦蚜高效的杀虫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用。注意避免在麦蚜发生高峰期使用,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

2.3玉米黑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玉米黑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玉米常见病害,主要通过土壤和种子传播。病害发生后,玉米植株的茎、叶、穗等部位会形成黑色肿瘤状的孢子堆,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农业防治措施是基础。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黑粉病的最有效方法。种植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生物防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例如,使用拮抗微生物如放线菌、芽孢杆菌等,可以在玉米生长期间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种子处理或土壤施用,形成生物屏障,减少病原菌的侵染。化学防治应谨慎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菌剂,并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频率进行施用。结合天气预报,选择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喷药,以提高防治效果。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玉米黑粉病的重要措施。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

3无公害防治技术在作物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3.1植物检疫在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应用

植物检疫可以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通过对进口的种子、苗木、农产品等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可以有效阻止潜在的病虫害通过贸易途径进入我国。这不仅保护了国内的农业生产,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植物检疫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已有的有害生物。通过对国内流通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扩散。这对于防止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检疫促进了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通过检疫措施,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推动农业生产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检疫过程中对有害生物的识别和研究,也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植物检疫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植物检疫工作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界的病虫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植物检疫的水平,也为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3.2农业防治在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应用

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轮作制度是农业防治的基础。通过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避免连作,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轮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活周期,减少其在土壤中的积累。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措施。种植抗性强的作物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科学的施肥和灌溉管理也是农业防治的关键。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而适当的灌溉可以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田间管理措施如及时清除杂草、病残体和虫害源,保持田间卫生,也是农业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农业防治还包括对作物生长环境的调控,如通过覆盖地膜、设置防虫网等物理措施,减少病虫害的侵袭。

3.3物理防治在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应用

利用物理隔离手段,如设置防虫网、覆盖地膜等,可以有效阻止害虫接触作物,减少害虫的危害。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温室和大棚等封闭环境。利用光、热等物理因素进行害虫控制。例如,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捕飞行的害虫,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吸引并杀死夜间活动的害虫。这些方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环境无害。利用机械方法进行害虫控制。例如,使用手动或机械设备进行田间害虫的捕捉和清除,如使用捕虫器捕捉地面害虫,使用振动器驱赶树上的害虫等。利用温度变化进行害虫控制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例如,通过冷冻或高温处理种子和土壤,可以杀死其中的害虫卵和幼虫,减少害虫的发生。利用声音和电磁波等物理手段进行害虫控制的研究也在进行中。虽然这些方法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它们展示了物理防治技术的广阔前景。

3.4化学防治在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应用

优先选择低毒、高效、对环境影响小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推荐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用。精准施药。通过病虫害监测和预测,确定最佳的施药时间和施药部位,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以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在收获前农药残留量低于安全标准。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形成综合防治策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加强农药使用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安全使用农药的意识和技能,减少农药的误用和滥用。

3.5生物防治在无公害防治技术中的应用

利用天敌进行害虫控制。通过引入或保护本地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这种方法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可以长期稳定地控制害虫。利用病原微生物进行害虫控制。例如,使用苏云金杆菌(Bt)等微生物农药,可以直接杀死害虫,而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的影响较小。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进行害虫控制。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干扰害虫的交配行为,可以减少害虫的繁殖,控制害虫的数量。利用植物源农药进行害虫控制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许多植物提取物具有驱虫或杀虫的作用,如菊酯类、烟碱类等,这些天然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生物防治还包括对害虫生活环境的调控,如通过种植诱集植物吸引天敌,或通过间作、混作等方式改善田间生态,增强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

结束语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通过物理、生物和农业措施的科学组合,无公害防治技术能够实现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同时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无公害防治技术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杜爱亭.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3):126-128.

[2]王子勤.智能化技术在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中的应用及常见病虫害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1):68-69.

[3]赵鑫,陈顺梦,吴亚娟,等.无公害农作物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2):43-44.

[4]黄斌.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2,(04):81-82.

[5]康爱霞.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10):13-14.

[6]连小红.作物无公害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02):179-180+185.

[7]和西奇.无公害蔬菜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20,40(07):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