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是基于机会平等要求以及商业可持续原则,发展起来的一种可以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发展模式。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化技术与普惠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近些年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数字普惠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主要趋势。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的能力,为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要想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消费的促进作用,有必要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新消费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
1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新消费影响基础理论
1.1 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项具有鲜明网络特色的理论,其认为一件商品的生产成本快速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所有人均能够参与生产,商品销售成本也会快速下降。即便对于平时消费需求极低的商品来说,其上架之后也会引发消费者快速响应。低成本、高效率生产销售模型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主流产品市场份额。长尾市场更有助于底层群体的利益,但是要求长尾市场商品的存储流通规模必须足够庞大,只有这样其才能够与主流市场进行有效抗衡。在长尾理论下,一些看似消费需求较低的商品,在最终消费者对于这些商品没有概念故没有产生消费需求,但是随着生产者市场营销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触到该商品便可能认识到自身对这些商品存在强烈潜在需求,这时这些原本消费需求较低的商品便会在短时间内快速被售空[1]。数字普惠金融也符合长尾理论特点,过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门槛较高,多数低收入群体难以享受到高质量金融服务。但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成本快速下降,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可以参与到金融活动中,虽然单一低收入客户对银行产生的经济收益较低,但是这部分低收入群体基数庞大,最终也会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客观的收益,从而提升商业银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性。
1.2 滴灌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转变了商业银行过去“嫌贫爱富”的业务理念,让商业银行逐渐深入我国欠发达地区拓展金融业务。滴灌效应是在西方主流减贫理论“涓滴效应”基础上在我国精准扶贫方略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其强调在扶贫过程中应该直接指向每一位具体贫困户,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针对性服务。同时滴灌效应注重“造血”,在扶持农村发展过程中强调提升农村的自主发展能力,强化农村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提升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项可以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可以采用滴灌效应理论进行解释。一方面在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拓展过程中应该针对每一名农村客户特点,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与农村精准扶贫进行协同,为农村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2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新消费的影响机制
2.1 数字支付改变了农村主流消费形式
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农村地区过去的主流消费形式,特别是在支付方式方面,目前数字化支付已经非常普遍。数字化支付将货币转变为电子形式,存储在虚拟空间,可以显著提升支付效率和支付便捷性,是传统支付体系的重要补充。数字化支付方式的出现让农民原本需要通过现金购买的商品可以采用手机或者电脑等完成交易,相比传统现金支付方式更加安全便利[2]。同时数字化支付具有可视化特点,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拥有多少资产,完成了哪些交易,购买了哪些产品等。近些年在数字化支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欺诈行为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提升农民数字消费的安全感,积极推动农村线上消费,国家加大了对数字化支付的安全保障力度,对于各种诈骗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在数字化支付推动下,目前农村线上消费已经呈现良好格局。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民融资带来了多样化选择,“小微闪电贷”“生意抵押贷”以及“高新贷”等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刺激农民贷款消费。
2.2 数字理财提高了农民财产投资积极性
数字理财也是数字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招商银行为例进行分析,其在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中,推出了“朝朝宝”“招睿青葵”以及“招睿金鼎”等多款数字理财产品,涉及基金、保险以及定投等多个领域,拓展了农民理财视野。对于在理财方面还存在犹豫心理的潜在用户,招商银行进一步优化完善了支付结算产品,向用户推出了“收付易”以及“银银通”等更为安全可靠的财务管理产品,消除了农民在理财投资过程中的担忧。良好的理财产品不仅能够定期为用户带来稳定的收益,还能够口口相传以及用其相关优惠活动等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其中。商业银行基于长尾理论和滴灌效应理论,利用先进的金融科技准确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进行理财产品营销,显著提升了营销成功率,提升了农民投资理财积极性。
2.3 数字服务缓解了农村信贷约束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少不了金融资金支持,但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并且不稳定,资金流动速率较慢,很多农民尚未纳入我国征信体系,导致农民在信贷资金偿还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违约风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保障信贷资金安全,不倾向于向农民提供贷款支持;即便提供信贷也需要有抵质押品或者由第三方机构担保,同时贷款利率较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农村信贷约束问题较为严重[3]。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信贷约束问题,一是其可以直接向低收入群体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满足农民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时让农民有机会改变当前的消费格局;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建立了信誉考察机制,对于信誉水平较高的农民来说可以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下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因此,在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民对消费发展具有乐观期待,积极接触新消费形式,愿意参与到以消费促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
2.4 数字金融提升了农村区域的消费潜力
在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新消费格局逐渐形成,并且积极促进了产业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自主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农民在获得银行信贷之后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者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在该过程中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潜力不断增长。
3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新消费策略
3.1 完善服务体系与提升产品质量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数字普惠金融之所以能够促进农村新消费增长,根本原因在于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可以有效消除农民在消费过程中对于资金安全的担忧。因此要想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新消费发展中的作用,有必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未来发展趋势,持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产品质量,为农民带来更为便捷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体验。目前数字支付在农村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商业银行应该抓紧时间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出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群体的差异化普惠金融产品,同时加大对金融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扩大受众范围,大力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影响力。
3.2 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受到金融科技制约,而其推广范围则受到农村整体发展格局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要想在农村新消费中持续发挥作用,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持续带动多项产业发展,比如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跟当地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进行合作,提升网络服务速度,为农民享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可靠保障。商业银行还可以寻求当地政府帮助,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金融知识教育,提升其金融知识水平,客观正确看待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风险,为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为金融业务向农村地区拓展带来了契机,可以较好满足农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但是目前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群众对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排斥心理,为此,商业银行应该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可视化、个性化、便捷性、广泛性及普适性等特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甚至做到因人而异,推出更多具有针对性和普适性的高质量数字金融产品,不断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群众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收意愿;同时通过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寻求政府合作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三农”等举措,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的便捷性和包容性,激活自身消费意愿,提升消费水平,塑造新的农村消费格局。
参考文献
[1] 杜家廷,何勇,顾谦农.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非线性影响[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09):63-74.
[2] 李健.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赋能效应研究[J].价值工程,2022,41(23):61-63.
[3] 黎翠梅,周莹.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J].经济地理,2021,41(12):17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