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创新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陈霞妹

福建省屏南县棠口初级中学,352304

摘要: 在初中众多课程中化学具备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化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初中化学研究的主体内容为原子分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教师为培养学生形成化学素养与思维,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法,按照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实验教学法下增加对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逐渐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在实践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可以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类生活问题。
关键词: 初中化学;创新理念;实验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6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关联密切,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绝对不是一句虚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各章节知识的特征,合理的展示课程的鲜明特点,还应该引导学生快速熟悉课程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极为关键,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展现化学实验的优势,使学生在化学实验参与期间快速内化理论内容。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会在教室或是实验室开展活动,利用实验活动巩固学生在理论课程中学习的知识,通过实践参与使学生于手动操作中,慢慢对化学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后,对化学课程产生自信,愿意学习课程知识。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化学实验进行期间,为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会从兴趣导向下对实验进行趣味化调整,使学生可以对实验产生兴趣,跟随教师的引导语观察实验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实验相应知识的热情。接着教师还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会教班级学生分化为多个小组,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实践操作任务。在学生互动合作下使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有良好的帮助。

以制取氧气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该节课的知识,为了使学生可以快速掌握课程内容,便设计制取氧气的实验。在实验前会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让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好奇心,接着便会关注教师的举动,可以看到化学实验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实验原理的好奇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会为学生留出自主实践的时间,学生可以在制取氧气的环节中高度关注课程内容,在实践参与过程中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

教师为合理应用有限的课程时间,还会设计具备严谨逻辑性的问题,使用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会出现偏差。在本节课中教师给出“氧气制取发生装置有什么?在哪个装置中进行气体收集?选择装置的理由”。在一系列问题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厘清实践活动的思路并梳理掌握的知识,快速找到实践要点,梳理实践过程并有针对的完成实验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快速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任务结束后,教师还会引导学生回忆实验操作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印象。

二、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在课程实践阶段,教师会根据化学学科素养要求,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快速理解课上内容,使用化学实验方法。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使用语言进行辅助,使学生的关注点可以集中在实验操作中。教师一直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询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结合看到的信息理解化学内容。化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而其中的知识也难以仅凭教材中给出的描述性语言,将知识良好的呈现出来。此外,班级学生因个体差异,使其对新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并不一致,在此情况下为让化学课程教学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表现,还需要采用实践与理论相互糅合的方式,在化学演示过程中使学生增加对实验内容的关注度。接着教师还会将课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验演示活动内。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后,会对课程内容产生较高的兴趣,在此状态下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快速理解化学内容,内化化学知识。

以《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一课为例,教师在实验教学期间让学生通过实验内容清楚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关注实验各环节内容。清楚二氧化碳制取的具体操作流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熟悉程度也会得到大幅度增长。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教材提示信息思考书中给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碳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方式的条件,使学生在实验分析参与和实验现象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对实验现象的理解程度,快速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点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训练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实践能力是化学学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实验化学法下,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实验的观察探究与实践,鼓励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探析实验背后的原理。在实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对学生形成学习自主是要有良好的帮助,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化学思维。在实验化学法下,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全神贯注的观察实验活动,清楚实验的流程,确定实验的关键点。

以《酸和钠中和反应》一课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该实验内容并加酸碱性,对农作物与生命活动产生影响为研究课题,分析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实验中教师准备pH试纸,通过溶液酸碱性在试纸上的不同反应,让学生可以清楚溶液酸碱性,在实验中看到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在实验中的表现情况。教师在实验中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内,再滴入盐酸后,还会采取振荡的方式,之后选择pH试纸让学生观察试纸颜色变化情况,并说出溶液此时的酸碱性。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

四、增加师生互动交流频度

在教师采用实验教学法展示课程内容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知识理解、吸收方面的进度,适当的控制实验教学的进度,还需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快速沉浸到教师构建的课堂环境中,将关注点转移到实验操作上。教师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多与学生交流,在互动问答的方式下,使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一直投放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交流频度,需要科学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遇到问题后不会产生被懒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形成结合掌握信息进行思考、探究的习惯。学生发现问题后可以自主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酸碱中和”知识时,使用酚酞展示溶液遇碱后的反应,加深对酸碱溶液性质的理解程度。接着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解答书后的问题。

结语:

化学学科对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化学源自生活,很多知识对学生处理生活问题都有良好的益处,但是化学知识的展现方式过于抽象,会对学生理解概念性内容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为提高课程教学效率,选择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快速适应化学教学模式,增加对化学内容的兴趣度。除此之外,教师会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为学生创设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回忆实验各步骤内容,增加实验涉及知识的印象。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解答课后习题,在理论内容宣导、实践参与、习题巩固的方式下,使学生快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可以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祺禄.创新理念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000(001):83.

[2]潘孝菊.创新实验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女报:时尚版,2020,000(003):1.

[3]王珍霞.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孩子天地,2020,000(009):163-164.

[4]黄小华.在实验生活化设计中培养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20,000(032):105-106.

[5]王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法浅谈[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00(00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