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的产物。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新课程的改革。利用现代技术,集团建立了“智慧校园”,加快了教育改革进程。智慧校园是新科技手段下的一种教育方式,需要云功能、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智慧教育融合新理念、新技术、新教育事业,以云平台为教育核心内容,构建系统化教育信息。总而言之,智慧校园建立科学、智能的管理和教育体系,整合学生的信息资料、书籍、教材和学习资源,使用云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借助智慧校园,可以充分发挥智慧教育优势,实现育人创新研究。
一、智慧校园的概述
智慧校园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形式和模式的一种方式。智慧教育的核心是云平台,通过连接智能模块和教育教学场景,可以向上或向下汇总信息,实现教育行业信息的有效利用。总之,在智能校园的背景下,学校可以实现所有管理信息、教材和资源的有效积累,用智慧实现工作、学习和管理沟通的有效结合。这也是一种创新的生活学习模式。
二、智慧校园环境下育人模式的创新
利用多媒体技术、云计算功能、网络数据等现代手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自主地学习,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结构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重点知识教育法、微课堂教育法、自主讨论教育法、在线学习等,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这些教育方法进行整合,使所有学生能独立吸收,培育较强学习能力。
1.借助“智慧课堂”,构建新教育方式
“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学校全面实施“智慧课堂”,应用覆盖率达100%,探索“3+X”教学模式获市基础教育成果奖。将大量的教育资源运用到课堂,呈现出趣味性、多效性、高效性的教育品质。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把传统的教科书、板书和僵硬的文字变成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和概念的不完全掌握导致了实际问题。使用“智慧课堂”多媒体设备教授图像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清楚地了解,并可以使用终端进行操作练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质量。在教育过程中,借助智慧,赋能课堂,高效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理解知识点,构建了新的教育方式。
2.利用“云平台”,提高备课质量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师备课方式是在备课笔记本中写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但纸质教案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云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和记忆。学校建立备课系统,梳理线下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信息。备课前,教师登录备课系统查找资料,选择需要下载或参考的资料,使备课更加充分完善。此外,学校还探索集体备课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各年级备课组结合“双减”要求,运用“大单元整合”备课思维,每周教研日进行集体备课,认真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精心打磨教学设计。通过集体备课,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拓展教育思维,增加教师间教育经验交流,提高个人素养。
3.通过“大数据”,创新教育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利用“大数据”创新教育方法。课堂教学互动中,能够针对知识点随时发布“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主观题”等,学生提交后,立即生成大数据报告,将正确率及失误情况准确呈现。大数据分析还能将学生的学业、习惯、品德等零散信息收集整理,形成成长记录数据库。教师结合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即时化评价反馈,促进学生形成投入的学习状态。比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将自己对诗句中不明白的问题,通过移动学习终端,上传和发布到班级讨论区,并显示在教师的大屏幕上,且学生还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中看到。大家可以共同讨论,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同时,还可以现场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学生可以看到查找的全过程。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课堂学习,氛围浓厚,人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培养。此外,依托智慧课堂朗读评测,即时评价。“朗读评测”的数据报告分析,精细到“字词、段落”的发音,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精准指导。笔者在课上反馈学生对本文字词的朗读数据情况,精准指导重难点,惊喜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根据这些数据信息和分析结论,教师可以形成有效教学策略,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实施教学决策。
4.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建立新课外教育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学习的革命》书中提出:学生有视觉学习者,听觉学习者,动觉学习者等。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极其重要。对于传统的教育产业来说,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使教育变得方便、快捷、参与性强。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选择性,而且实现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教育的需要。它利用课外和业余时间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突破传统教育时空的局限,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学校为师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系统”平台,可以帮助师生有更深层次的沟通和理解。在教师和学生的平台上,教师可以安排任务,学生可以提交作业,还可以进行精神交流。师生平台不仅可以全面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提升科技素养,提高学习水平。
5.依托“智慧校园”,促进新资源开发应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智能校园环境,收集和整理相关教育资源,利用学校自主建设的资源数据库平台,丰富课堂教育资源,为教学做好准备。借助资源平台收集相关教学实例,为学生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校园智慧平台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实现课中多维互动、精准分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例如,课前预学,学生自主制作个性化微课作业。课上,教师播放学生《枣核》微课,借助学生所画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快速了解脉络,便于复述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还有哪些疑问?让学生可以带着探究之心,进入课堂学习,实现以学定教。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师生开发的教育资源,互动中录制学习资源,供课后自主学习。整节课,融合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还促进了新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创新育人。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智慧校园的新型模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尊重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了教育模式的革新,实现了育人模式创新,为育人理念有效落地提供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潘敬佳,李亭.智慧校园环境下教学精细化管理内涵、特点及设计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3):110-112.
[2]戴志珍.浅谈智慧校园环境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12):228.
[3]黄豫琼.智慧校园环境下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1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