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探究

张野

哈尔滨华德学院

摘要: “材料力学”课程是土建类、机械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以计算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为主线,大部分授课内容以计算为主。传统的授课方式仅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中常因繁重的计算任务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应时代发展要求,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为枯燥的工科课程增添了人文气息,更重要的是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培养人才就是要把握好方向,要始终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为目标。教育是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需要在时时刻刻、方方面面沁润学生,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责任,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DOI:10.12721/ccn.2021.158015
基金资助: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200268)
文章地址:

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因此,材料力学课程育人还需要教师加强这些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1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一般是指通过某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实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意识的育人行为,重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育人效果。

目前,新的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想”与“政治”的教育,不只关注“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还包括道德品质、科学与人文素养等。因而,现在宽泛意义上的课程思政是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觉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生态度、精神品格、道德情操、科学与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或培养提升的有意识的育人行为,即课程思政育人,或简称课程思政。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2材料力学课程思政的原则

秉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基于“采掘、融合、协同、引领”的原则,探索并实施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实践。“采掘”即是采集并挖掘材料力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优秀文化内涵;“融合”即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专业课“求真”的全过程,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相融合;“协同”即是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目标要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一致,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引领”即是价值引领,向上引领和启迪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价值引领始终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特点。

3“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3.1深刻认识思政教育融入“材料力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提高政治站位,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将思政课内化于专业课中,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提升思想觉悟。“材料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基础课,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讲专业知识过于单调,而融入思政元素后不仅增添了许多趣味,还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作用。

3.2将理想信念融入授课过程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志向,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也就是说,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要有立足社会的基本功,这正是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作用所在。理想信念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推动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升人生境界的保证。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在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每一个参加的劳动者都必须树立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高校要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材料力学》课程的导论部分可以融入到《超级工程》、《打重工具》、《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的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建设奋斗终生的远大志向。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香港珠海澳门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和北京地铁已成为展示国力的标志,展现了时代的中国风貌。

3.3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

对于工程技术人才来说,具有精湛的技艺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发扬全社会优秀的工匠精神,鼓励青年人把优秀的技能培养成为服务国家的人才和技能。”新时期要求当代大学生肩负起新的责任和新的行动。以自己的本领在平凡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必须走向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具备精益求精的品质,这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在解释梁的截面应力时,为了使各截面的材料充分发挥其力学性能而不浪费,前人对鱼网梁进行了研究,即在等截面直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截面应力,从而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另一个例子是合理的拱轴线,这也是科学家在拱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拱的力学性能而得出的,也是工匠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国建筑的奠基人鲁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当时是家喻户晓的,但他仍然致力于学习技能,不断创新和提高,并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对完美的追求。

3.4将职业道德融入授课过程

作为工程技术人才,未来将从事工程建造、机械制造等工作,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立业之根本。“楼脆脆”“桥脆脆”等一些“豆腐渣”工程,都是由于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重私利轻道德及法律造成的。工程事故的发生,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危害生命安全。1998年2月20日,湖北巴东县正在施工中的焦家湾大桥突然坍塌,造成11人当场死亡。1999年1月4日,重庆綦江建成仅3年的彩虹桥突然整体坍塌,造成40人死亡。“材料力学”课程中贯穿始终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是工程设计的基础,通过讲解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的重要性。在勘察、设计、施工等阶段,都要求技术人员严守职业操守,严格按照规范施工,秉承生命重于泰山的原则,打造质量合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质工程。

结论

课程思政在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课程思政充分体现了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提高全体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助于改变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推进中国的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需要全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精神力量的推动。

参考文献:

[1]韩芳,磨季云,陈桂娟.“材料力学”教学中“兴趣引导”初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9).

[2]史阳光,刘磊.基于课程思政——趣味教学下《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广东化工,2020(7).

[3]宋秋红,袁军亭,张俊,等.《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

[4]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

作者简介:张野(1988- ),男,机电与材料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工程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