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究

刘姣阳

湖南省衡阳县樟木乡中心学校,421213

摘要: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最长最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将 发生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蒙童养正,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致力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德育工作帮助中小学生塑造品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促使中小学生高质量完成在中小学阶段的各个学习任务,从而逐渐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本文就德育教育创新研究做了简要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教育创新;实践探究
DOI:10.12721/ccn.2022.1570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提升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育人园地,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中最为纯洁的一方圣地。在学校里,学生可以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丰富自己的学习认知,同时,还能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更强一些,通过系统性、组织性、有计划性的开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而言,要将学校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此同时,还要配合家庭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可以与家庭商议建立教育辅导站,教师与学生家长通过对教育经验的共同研究,将科学教育的知识进行普及,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师除了通过会面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还可以借助网络,使用微信、QQ等现代交流工具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更加详细地了解自己所教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通过有效措施的采取,为教育计划的共同制订不断努力。在学校的指导下,确保家庭教育也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还要与社会其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做到校内外共同联系,有效地改善学生所处的不良的社会环境,提升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1]

二、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针对的是学生,并将学生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但是,学生作为具备主体意识的活生生的人,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关心、理解,对学生的管理要以科学的疏导为主,同时,还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与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培养一批具有良好思想品质的教师队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为学校的思想政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奠定基础。比如,学校可以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引导学生要尊重规范与准则中的内容。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开展,还可以通过设置学校德育栏或者在班级中专门设置德育的黑板报,为中小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氛围,除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及民主法治教育等融入,并将其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的少先队作为学校的先锋组织,可以通过集体活动的开展,将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逐渐拓宽。比如,举办“守诚信,筑文明”的诚信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接受诚信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如,将儒家思想渗透进去,使学生接受文明礼仪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通过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改善学生的陋习。做到诚实与文明普法有机整合,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者竞赛的方式来举办,学生在参与主题班会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促使自身的行为变成自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主要是班级的形式,因此,要注重班级建设的强化,并将其当作创新教务的重点,要促使班级能够在创新的气息影响下,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德育实效的增强。

三、创新中小学德育教育手段。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确保德育工作更加优质的完成,还需要注重中小学德育教育手段的创新。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需要致力于激发中小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德育学习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加入到各项学习任务当中,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此确保教学工作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同时,教师要充分注重对于全新教育策略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与德育教育相关的文章,用以学习行业内资深从业教师的教育经验,并且结合本学校当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教育措施,以此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教育手段的创新,助力中小学德育教学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例如:教师在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阶段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即在教学工作中,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走上讲台开展课程的讲授过程,而教师则扮演学生的角色,坐在学生的座位上悉心听讲,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时而向学生提出问题,用以检验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讲解完毕之后,教师也需要进行总结,点明学生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之后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使学生更加系统性的掌握课堂学习内容,助力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四、定期开展德育总结班会。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德育总结班会,以此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促使中小学德育教学更加优质的完成。与此同时,通过班会的形式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促使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2]。所以,在实际当中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德育总结班会,通过总结班会找出在德育当中的问题,并且带领学生剖析问题成因,积极定制改善措施,从而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此外,师生之间也可以在班会上就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双方之间各自发表意见与想法,同时对于班会的讨论内容也要由专门的学生负责记录,进而确保总结班会取得良好的成效。例如:每隔一周或者半个月进行一次德育总结班会,并且制定合理的班会主题,如“德育学习总结讨论班会”,之后在班会上教师可以要求班级当中同学按照学号的顺序上台发表意见,阐述自身在德育学习中的收获以及不足之处,并且说出自身后续的学习计划,而教师在一旁也可以对学生给予意见,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给学生答疑解惑,通过以上方面措施可以助力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也可以全方位优化中小学教学工作水平。

五、学校方面要通过多种措施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为了加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教育合力,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采取合理的措施,了解家庭教育情况。第一,通过创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监督卡,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不断地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状况,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学校的教育要求通报给学生家长。第二,创建成立家长委员会,将有关子女教育的相关知识向学生家长推广,让家长学习如何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从更加规范的角度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第三,可以结合学校的校园网,创建相关的家庭教育栏目,将教育子女以及普及的知识通过宣传让家长学习。

六、结束语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被推上新的浪潮,德育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要加强农村德育教育,让农村德育教育真正发挥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文亮.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教育机制的探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9(10):16.

[2]韩伟东.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中小学德育教育[J].神州(下旬刊),2019(1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