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市政工程跨铁路转体桥施工技术研究及转体牵引系统验算

张卓宇

中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摘要: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交通是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所以市政桥梁则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本文以吉林省四平市紫气大路跨铁路立交桥施工为案例,对市政工程跨铁路转体桥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对转体牵引系统进行验算。
关键词: 市政工程;转体桥;跨铁路;施工技术;研究;验算
DOI:10.12721/ccn.2023.15771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工程概况

四平紫气大路立交转体桥横跨京哈、四梅两条并行的铁路线。其跨度大,桥面宽,施工中不允许阻断铁路通行。施工之难,之复杂,要求必须采用新方法、新程序、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该转体桥经验收、使用后受到了甲方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

我国城区的基础建设工程快速跟进。对该桥施工的技术、转体牵引验算等方面的研究论证,有着深远和现实意义。

四平市作为东三省的咽喉要道,位于松辽平原与大黑山脉丘陵相交地带,四平市规划区内东南高,西北低,坐落在I、Ⅱ级阶地和河漫滩及台地上。

四平市紫气大路跨铁路立交桥在四平火车站南侧约730m处,其跨越了15条既有铁路,分别为下行编发场咽喉区,梁底距离轨面净空12.1—12.9m、京哈铁路上下行线,净空13m、上行编发场驼峰,净空10.9—13.7m。施工技术采取平面转体法,在极大程度上降低营运风险的同时还不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行,也是为了减少对现有铁路桥梁建筑施工的危害,确保安全运作。先在既有线的一侧将转体结构在临时支架上施工完成,平面转体到设计位置后再合拢的方式方法。在该桥转体前,桥梁与铁路线的最近间距只有10.8m。水平逆时针转体夹角为87.5°,主跨145m,边跨78m。

本桥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高。本桥顺利通车后将成为四平市地标性建筑,是连接四平市两个区的重要纽带,将极大地缓解早晚高峰及极端天气导致的交通瘫痪的现象,将对四平市的城市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施工方法研究

首先,我们将采用转体系统施工。这种施工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上转盘、下转盘、球铰和转体动牵引力控制系统。本系统相对便于预制,并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在施工下转盘时,优先设置球铰支座预留孔和滑道支架,随后设置转体支座、撑脚和拖曳索等一系列设备,以便暂时锁住球铰支座,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最后将其进行暂时封闭,以确保转盘正常运行。

在施工流程中,先设置好砂箱,以保证上下两个转盘的结构稳定,继而埋设牵引索,最后将外漏部分旋转缠绕于转盘之上并浇筑砼,使得整个转体结构初见雏形。

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为了确保转体的精确,需要先完成配重和部分附属工程安装,并张拉斜拉索,按照监控指令拆除支架。转体可分成试验转体、转体和精调三个步骤,转体前需要经过称重试验,以确定各项参数,随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转体施工。

调试牵引系统,清理、滑道处理,障碍清除。将辅助千斤顶调到预设吨位,再启动牵引千斤顶使转动体系启动,牵引索平转;在平转就位处设置限位装置,防止过转,当平转基本完毕后,通过点动迁移实现精准就位,再将上下转盘钢筋焊接并清理焊渣,随后完成浇筑封盘砼。

2.1关键施工结构设计

转体系统是整个项目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由上盘、下盘、转体支座、撑脚、滑道、牵引索、牵引反力座、转体牵引系统、助推系统、限位装置及微调系统形成,其中转体支座起到支撑作用。该转体系统设计承载能力高达300000KN。通过使用三套智能连续转体千斤顶等力、连续平稳增加平衡力,以转体支座中轴为圆心,将桥梁精确地旋转至设计高度。现场实时测量桥梁高程,并将测试结果反馈给转体指挥人员,以便能够正确指导转动桥梁至合龙。

2.2转体支座

转体支座采用ZTOZ-300MN型号,由上球摆、下球摆、耐磨板、上锚杆、下锚杆、螺栓和密封装置构成,其中球摆主体选用高性能的材料,其化学成分和热加工后的机械性能均佳,耐磨板则选用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滑板,以确保其质量和耐久性。使用过程中,滑动摩擦系数应低于0.06(脂润滑)。转体支座平面半径为2.25m。

使用钢直尺和卷尺对转体支座的各个零部件进行外形和公差测量,以确保满足工程设计图样需求。

组焊转体支座各零部件时,必须严格遵守焊接工艺规定,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连接畸变,保证焊缝表面光滑一致,无焊接缺陷,以保证质量和安全性。

经过精确压铸的上、下球摆毛坯在生产中经过一定的退火处理过程,使顶面高差不超过3mm,并设置临时固结装置。

在安装支座前,应当预先安装垫块,以确保支座地面与垫石顶面之间留有30mm环氧树脂砂浆,并且转体支座中央的纵向和横向偏差小于1mm。

2.3转体下盘

使用C50混凝土分层浇筑下承台,其尺寸为21.5x21.5x6.6m。施工过程中应加强保养,以控制温度变化及裂纹的发生,并在施工时预置垫石,以保证精度,同时钢筋布置要避开转体支座下锚杆预留孔,并为球摆预置垫块。在下盘浇筑混凝土时,应为滑道留出足够空间。

2.4撑脚及滑道

选用Q235型钢管作为撑脚,其厚薄为24mm,选用微膨胀C50砼,安装钢走板,走板下安装四氟乙炔板,其底部处理精度达到3级。要精确定位预埋滑道骨架,使得环形钢板与骨架相连,并准确调整标高,板材上焊接2mm厚的不锈钢板,同时保证撑脚与滑道之间的空隙22mm。

2.5牵引索

埋设两束牵引索,每束由22根直径为D15.2mm钢绞线组成每束钢绞线平行缠绕在上转盘上,穿过千斤顶后,逐根对钢绞线顶紧。预紧力由10kN渐变降至5KN,而后利用千斤顶油压对该束钢绞线整体顶紧,使得每根钢绞线受力基本相同。牵引索的另一端分别左、右旋至预埋的锚固点,锚固点锚具应当是专用锚具,需先期在上转盘灌注时预埋入上转盘碎体内。

在牵引力索装配完成后,应确保其总长度充足,并且充分考虑到10.2m的实际工作距离,以保障牵引力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还应特别注意防止电焊损伤,并且要防止潮湿和淋雨,以及避免锈蚀。

2.6牵引反力座

使用钢混构成的牵引反力座,与牵拉索走向一致,左右幅分别独立构成一套完整的牵引系统。

2.7转体牵引体系

此工程的转体牵引系统由2个主控制器、4个液压泵站和4个智能连续性转体千斤顶构成,通过高压油管和光缆线相连。每个智能连续性转体千斤顶的公称引动力为6000kN,由前后两个千斤顶联合而成,每个千斤顶前部都配有夹持设备。此系统既能自动控制,也能手动控制。

2.8助推系统

助推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力偶,它可以弥补动、静摩阻力矩差,并且在牵引力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起到应急处理功效。智能连续转体系统每台顶配置22根钢绞线,当负荷达到6000kN时,两点合计总转体力可达12000kN。如果受力点和牵引反力座能够承担这种力,那么就不必选择助推控制器。

2.9微系统

在转动过程中235000kN转体重量只有转体支座一点支撑。转体结构的高程偏高,极易受到外部或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干扰因素而产生偏斜,因此在转体就位后,需要对悬臂端高程及轴线做细微调节,以确保转体正常运行。如果发现偏位过大,则需要使用微调系统加以调整,以确保转体顺利进行。完成转体后,通过微调系统将技术参数精确调整至最佳状态。

2.10转体系统封盘

完成转体后,将上下盘封固,在牵引盘四周植入钢筋,并在下盘预留足够的钢筋长度,形成纵横向立体钢筋网格。随后灌注混凝土,形成承台+圆形垫块的稳定结构,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牵引系统验算

3.1牵引系统特点

此工程转体施工设备所使用的智能连续转体系统由主控台、液压泵站、连续千斤顶等部分构成。便于精确化,完成压力和位移的双重调节。

此系统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在运行进程中能够保持前后顶部均衡无缝交替受力,并且能够有效调节转体阶段的平稳性,无冲击振动。千斤顶和液压泵站完成了变频闭环无级调速,可以轻易地在靠近目标时进行低速微动就位。通过采取多泵头并联输出流量的安全工作冗余方式,即使只有单一泵头运行,也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可以同步监测1~48台泵站和千斤顶,可以通过搭积木式组成多点转体方式,实时监控记录1~48台泵站和千斤顶的运行状态,包括油压移动、牵引力、转动角度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3.2转体引力计算

转体总重量G约为235000kN转体牵引力,其计算公式为:

T=2fGR/3D

R为转体支座平面半径,R=2.15m

D为转台直径,D=13m

f为转体支座摩擦系数,f静=0.1,f动=0.06

计算结果:

在启动时,最大牵引力应为T=2f静GR/3D=2591.0kN。在转动过程中,牵引力的大小为:T=2f,GR/3D=1554.6kN。启动时动力储备系数:K1=6000/2591.0=2.31

转动时动力储备系数:K2=6000/1554.6=3.86,满足要求。

3.3钢绞线安全系数计算

15.2mm钢绞线的标准破断力高达260kN,而其最大承载能力则可以达到1860Mpa级别,具体承重表现为:

22*260=5720kN

牵引索钢绞线启动的安全系数:K3=5720/2591.0=2.21

牵引索钢绞线转动的安全系数:K4=5720/1554.6=3.68

满足要求,与现场情况相符。

3.4转体时间计算

按照泵头的实际流速,可以将选择范围设置为0~20L/min,转体的流速可以按照设计加以调整,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通过计算,当转体角度为90°且上转盘直径为13m时,钢绞线的牵引长度为87.5°,而对应的弧长为π*D*87.5/360=3.14*13*87.5/360=9.92m。计算所得钢绞线牵引长度为L=9.92m+受力伸长值L1。L1的影响可以被完全忽略不计。

转体工作速度按0.012rad/min,梁端转体线速度为0.012*145=1.74m/min。则完成87.5°转体所需时间t=87.5/180*3.14/0.012≈127min。

与现场情况基本相符。

4结束语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相当先进的技术,随着我国城市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急速发展,坚信市政转体桥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耿明哲.桥梁过程中液压滑模技术在墩台施工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8(22):90-91.

【2】李俊德.浅析液压滑模施工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06):142-143.

【3】严维兴.探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缺陷成因及防治对策【J】.地产,2019(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