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使得高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微课作为集声音、图像、视频、文本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具有内容精炼、主题鲜明、时长短、操作简单的特征,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微课在高中生物学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常见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青睐和生物学教师的重点关注,提升了学生预习与复习生物学知识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有效拓宽了高中生的生物学知识面,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生物学教学效率。
一、生物学教学中微课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微课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当前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从网络、教育平台上下载的微课,并且未对微课内容的专业性、针对性进行充分论证。虽然网络及平台上微课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指导性价值,但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大部分教师自主开发微课的意识与能力薄弱,难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征设计微课,导致部分微课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生物学习水平,或与社会实际脱节。
(二)微课运用切入时机失准
当前大部分教师运用微课的时机为课堂导入环节、案例展示环节等,虽然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案例的呈现方式,但各个时机的联系性较差。例如课堂导入环节所使用的微课内容一般为趣味性视频,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较少;案例展示环节所选择的微课内容以案例为主,缺乏指导性、启发性,与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契合性,难以使学生对生物学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知。
(三)微课内容与生活缺乏联系性
当前大部分教师选择的微课一般为优质教师教学实录,此类微课通常以碎片化的生物学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将生物学习内容切分为多个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但难以在学生与生活之间建立交互的桥梁,长此以往将会使学生产生“生物无用论”的思想,继而削弱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积极性。
(四)部分教师微课运用技能不足
微课的运用不仅需要教师深刻把握微课的特点、学生认知及身心发展特征、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还需要教师掌握设计、制作、运用微课的基本技能。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层面来看,需要教师掌握视频剪辑、图片及文本嵌入等信息技术,从微课的运用层面来看,需要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综合来看,维克的运用对教师信息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没有深入认识微课运用的价值,或因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微课运用缺乏有效性。
二、微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吸引注意,调动学生思考
利用Camtasia Studio、PPT等,微课能够灵活地运用视频、图片等各种素材,通过视觉、听觉全方位的信息传入,很好地把学生带入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在情境中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如,在“基因突变”相关知识的教学中,选用怎样的素材导入笔者踌躇许久。这节微课是学生学习完“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这一内容后的延伸,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因突变的含义、特点与意义,了解了基因重组的类型与发生时期。准备的果蝇视频,镜头是从厨房水果上嗡嗡作响的“小家伙”开始,切换到实验室培养的成群生物实验英雄———“果蝇”,介绍了摩尔根和他的学生通过研究果蝇取得的成就。最后,镜头停留在那只出名的“白眼果蝇”身上。由此设计了问题:培养很多代的红眼果蝇中怎么会偶然出现一只白眼果蝇?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需要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两个概念“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进行比较理解,挖掘两者之间的区别。基因突变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从而出现新的性状,发生概率很低;基因重组是已有基因通过重新组合,使性状在后代出现,世代中出现概率较高。如果学生上一堂课掌握了这些知识点,那么根据所给信息“培养很多代的红眼果蝇中偶然出现一只白眼”就完全能判断出白眼性状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再设问: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吗?从而展开对基因突变结果的分析。
(二)挖掘旧知,分层递进探究疑难知识
深度学习重视学生批判性的理解,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提升探究能力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短小的微课中如何来实现呢?笔者认为需要把复杂、难懂的知识点进行解剖,联系原有的知识构成,将问题一层层剖开,逐个击破。
例如,微课《基因突变》中提出“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吗”这一问题后,通过展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动画,帮助学生回忆相关内容。提出三个问题: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会引起遗传信息改变吗?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密码改变吗?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会使合成的蛋白质发生变化吗?先将问题肢解开,然后让学生一个个去思考探究。遵循基因表达的过程,学生从这三个台阶式的问题思考中转入对基因突变结果的认识中。
(三)开展活动,主动参与,发展学科素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如果让学生去感悟,就必须先让他们去体验、去经历,所以在微课教学中加入充满生机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生成的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样的生物教学课堂充满灵性,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以笔者录制的微课《基因突变》为例,课本上基因突变的内容除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给出了具体可供学生分析思考的资料外,对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与缺失所引起的结果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内容,仅用概括性的语句对最后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了概括,没有具体的、形象化的解释。所以,在前面的三个提问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在给出的一段基因序列上标注了其中的六个位点,分析这六个位点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变化会使合成的蛋白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动笔来写,在书写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具体带来的结果。实际活动过后,学生印象较深刻,也能对这一知识点形成深入的理解。当然,这个活动是开放的,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有的学生还自行拓展,譬如思考:改变三个碱基对或四个碱基对对蛋白质合成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个影响更大?微课中设计的这个活动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生物学课中有效应用微课,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课的参与热情,可提升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意识与习惯,进而使微课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高中生物学教师在应用微课时,应该从生物学知识的特点出发,应该从学生具有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出发,使微课的应用能符合教学实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需要,做到科学、高效使用,而不是为了应用微课而简单草率使用。
参考文献
[1]栾林平.如何巧用微课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3(3).
[2]陈园园.借助微课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20).
[3]孙志华.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学周刊,2012(34).
[4]孟晓燕.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