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蓝慧琦

广西北流市实验中学,537400

摘要: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基于此,本文从生物学教学的角度,针对教材中不同的内容特点,结合课程标准,制订多样的教学策略,以期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DOI:10.12721/ccn.2021.15707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生命观念

(一)创设真实情境,树立生命观念

新课标指出,生命观念是指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者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不断对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和延伸,精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似或者相同的情境,教师再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这一生命现象。教师应该关注时事热点,再设置与热点现象相符的、真实的、具有引导性的,连贯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时,就可假定有一位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让学生分析其感染病毒的过程以及病毒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如何应对。

(二)聚焦学生活动,树立生命观念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四大生物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依托每一节的教学活动与实验实践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让相应的生命观念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树立。比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与蛋白质”实验中,在实验前,教师讲清楚蛋白质遇到双缩脲试剂会变紫色的原因,这样会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自主树立“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例如,在教师讲解完“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相关内容后,应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三)开展概念教学,树立生命观念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有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与理解生物学的知识与规律,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一个单元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并有序开展每一课题的教学活动。例如,采用比喻法来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相关内容,将学生比喻成“氨基酸”,学生左右两只手拿着纸片(-OH 与 -H)代表“氨基和羧基”,让学生明白手拉手脱水缩合结合形成“蛋白质”这一过程。概念教学中要注意“灵魂”也就是概念本身的指引教学效果才会有效。

二、科学思维

(一)归纳与概括示例

生物学科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兴趣并牢固记住所学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归纳记忆的方法,如谐音记忆、联想记忆、记忆关键词等。比如,在记忆“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时,可以采用首字连词法,用“种、数、排、空”来记忆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四个原因,即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数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用“构、催、调、运、免”来记忆蛋白质的五个方面的功能,即结构物质、催化、调节、运输、免疫。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常见题型进行归类概括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

(二)演绎与推理示例

目前高考出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数据的分析、尊重事实、注重实证、理顺逻辑等方面。比如,在必修二中“遗传规律”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就提到了假说演绎法,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充分领会这种科学方法的步骤并将其应用于类似题目的解答。另外,关于生物实验的设计方面,很多实验的设计步骤,不能随便更改顺序。比如,在高考就考查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是先保温、后混合还是先混合、后保温的问题。在一些知识点的运用上,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设计思考流程。

(三)模型与建模示例

在教学中,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建构模型,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比单纯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概念间的关系更深刻。比如,在学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内容后,安排学生课下选择合适的材料去制作模型,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膜的组成,分析成分和结构,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各组成成分在细胞膜中的分布,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细胞膜,还有真核细胞的结构、DNA 的双螺旋结构、生态缸等,都可安排学生进行制作。

三、社会责任

(一)课堂中融入创设情境

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社会责任感有关的情感因素,通过实物演示、语言描述、角色扮演、音乐渲染生活展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领悟社会责任感对自我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幻灯片展示茫茫宇宙中的地球图片,并提出问题:“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球就像是一条‘年久失修的小船’,就要颠覆在茫茫的宇宙中,大家也坐视不管吗?”“地球这条‘年久失修的小船’究竟出了什么生态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它呢?”通过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使命感去关注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并形成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二)科学家作为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及生物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为宣传对象,像袁隆平、孟德尔等人的科学精神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科学史实的学习,可强化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精髓与态度。学生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重走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史的价值不仅是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点,更需要真正领悟这些知识点是如何得到的。在这过程中,理解科学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所具备的品质与精神,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与鼓舞,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实验教学,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涛, 姜会荣.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J]. 教师, 2019, 000(012):98-99.

[2]吴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