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史怡雪

隆回九中,422000

摘要: 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趋势。作为一名当代教学的工作者,要深刻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工作的重大作用,利用好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利用当中的多媒体功能,才会让学生们有兴趣的去认识生物和学习生物知识。但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应用。鉴于此,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中生物;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7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的提高,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现状,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毕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个人综合素质与个人综合能力并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究其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是课本。教师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都是依照书本知识来进行制定的,而考试的内容也都是出自教材,这种仅仅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因为当今社会的主体就是创新与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拓展能力,不能培养学生开放性发散性思维,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要进行改变与创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互联网具有庞大的数据库,几乎全覆盖所有的信息,并且信息更新速度十分迅速,可以及时更新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到除了书本以外的生物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培养自身的生物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1、优化课堂环境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根据生物教学目标,围绕相应教学内容,全面整合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师应着重让学生探究叶绿体中的色素,指导学生对滤纸的不同颜色及宽度进行猜想,再通过小组讨论来验证是哪种色彩,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当然,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尤其是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操作。如“果酒果醋的制作”实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以及生物组织中对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检测实验等,教师都应要求学生亲自体验。

2、激发学习兴趣

互联网技术是当下高中生普遍都十分了解并且十分感兴趣的新鲜事物,因为高中生物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对互联网技术足够的重视,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的思想作为制定教学方案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应当具有足够的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优质教学情境的塑造,改善沉闷化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也可以起到良好成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落实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通过文字和公式来表达细胞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那么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对细胞以及细胞的组成产生一个清楚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对细胞学说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细胞的结构模型清晰的通过图像表现出来。细胞图像模型可以使高中生们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们对细胞的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直观清晰的视觉效果图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熟练的记住有关于细胞学说的知识点,高效率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在高中生物教师为学生们上课的过程中,合理的运营互联网信息技术,并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在上课前提出课前问题,让高中生们带着课前提出的问题去学习生物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可以增加高中生的思考,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在学习课程之后留课后思考题,让高中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对于课上学习知识的巩固,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对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巩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拓展。

3、突破教学难点

生物实验往往是教学难点。生物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实验教学是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必要路径。但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一些生物实验无法操作,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不透彻。教师该如何进行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可以将生物实验动态化地呈现出来。学生借助模拟实验,可以亲眼看见生物现象,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使生物认知更加深刻。

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核酸”内容时,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较少,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引入选修教材中的“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等内容,让学生边观看边学习边理解,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另外,对于一些演示类实验,教师要让学生细致观察,理性分析并得出结论。以“减数分裂”为例,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导学案”让学生明确实验主题,了解减数分裂,分析不同染色体的结构、形态及数目变化。在减数分裂演示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绘制染色体、DNA数目变化曲线。微视频的应用要着重放在预习环节,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要求:观察实验,了解实验模型,梳理相关知识点。同时,演示实验增强了学生操作实验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其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优化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但要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避免喧宾夺主。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开发、创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融合路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辅助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 顾蓉. 信息技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J]. 速读(上旬),2018(12):141.

[2] 李仁磊. 信息化视角下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J]. 林区教学,2018(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