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一场暴雨袭击河南,短短两日,河南郑州等地变成重灾区。面对灾情,我们看到的是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洪救灾。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看到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急救知识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将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培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
一、在初中阶段开展急救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对未成年人健康教育的指导性要求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2020年9月,教育部指出,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二)我国对未成年人急救教育的现实需求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近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溺水、交通或食物中毒等事故,其中,溺水死亡率为8.77%,其中0岁至14岁的占56.58%。自从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更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体魄,来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因此,及早地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实践非常重要,未成年人加强急救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三)初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急救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通过急救课程的实践活动,在自救或者救助他人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塑造健康行为,提升防避自然灾害能力,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感等。
二、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急救知识内容
(一)饮食急救
食物安全问题关乎到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中提到不吃发芽的马铃薯;蔬菜和水果要清洗干净;买肉时一定要看是否是检疫合格的等等。万一发生食物中毒现象,不要慌张,根据发病人群的轻重缓急程度,需要先救治病情危急的,一般状态较差,年老体弱的应优先救治。救治方法包括:1、催吐和洗胃,只要胃内尚有毒物存在,都应作催吐处理,催吐是排出胃内毒物的最好办法,可以自行刺激咽部呕吐,反复口服温水,反复刺激呕吐,尽量使胃内残留食物吐干净,洗胃时间是进食后6小时以内,洗胃大多使用清水。2、病情严重的需要到医院完善检查,病原微生物以及血液生化检查,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有特殊毒物中毒,需要特效解毒剂以及血液透析治疗。3、集体食物中毒还应上报疾控中心。
对于食物噎住喉咙的患者,我们可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救治。3岁以内小孩 应该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如果是成人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然后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下河脐上的腹部。再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自救是应该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二)煤气中毒急救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中,我们知道,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可以和氧结合。但煤、煤气或其它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会产生一氧化碳,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升高时,所吸入的一氧化碳与血液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造成机体的严重缺氧而死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煤气中毒,也叫一氧化碳中毒。救护措施:应尽快让患者离开中毒环境,并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给患者呼吸新鲜空气,松解衣扣、裤带,注意保暖,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另外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对于神志不清的中毒患者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患者呼吸、脉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对于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给予现场心肺复苏,转运途中坚持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三)骨折急救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户外活动难免会有一些意外事故,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中介绍了关节的基本结构,在从事体育锻炼更要保护好我们的关节。但如果发生意外出现骨折,应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对于开放性的骨折,及时进行止血。如果有血管暴露,一定要进行外部包扎。对于闭合性骨折,如果肢体肿胀非常严重,可以将衣服剪开,主要的目的是减轻压力,然后对于骨折的断端进行固定。如果是颈椎骨骨折,必须使用颈托,防止随便搬运患者产生2次伤害,在搬运的过程当中四肢骨折应避免搬动受伤的肢体,首先采用小夹板固定之后,然后再进行移动,防止受到2次损伤。如果是脊椎的骨折,要采取专业人员的拌匀办法,在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避免对腰椎造成2次伤害,并及时送往医院。
(四)止血急救
在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教材介绍了出血和止血的相关知识,生活中难免有些擦伤划伤,对于伤口较小、出血不多的损伤,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在伤口上盖上敷料,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对于大动脉或大静脉出血,要尽快拨打“120”,紧急呼救,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五)溺水急救
夏季高温多雨,很多同学喜欢到河边玩耍,一旦发生溺水,在水中不会游泳者,采取仰面体位,头顶向后,口鼻向上露出水面,保持冷静,设法呼吸,等待他救。会游泳者,当腓肠肌痉挛时,将痉挛下肢的大脚趾用力往上方拉,使大脚趾跷起,持续用力,直至剧痛消失,痉挛也就停止;若手腕肌肉痉挛,自己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卧位,用两足划游。救到地面上后,立即清除淹溺者口、鼻中的杂草、污泥,保持呼吸道通畅。随后将患者腹部置于抢救者屈膝的大腿上,头部向下,按压背部迫使呼吸道和胃内的水倒出,也可将淹溺者面朝下扛在抢救者肩上,上下抖动而排水。但不可因倒水时间过长而延误心肺复苏。
从以上多种情况的急救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心肺复苏是非常关键的一种急救手段。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按压位置是胸骨下段约三分之一处,8岁以上的成人用双手掌根按压,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深度5厘米,人工呼吸用口对口吹气法,按压和吹气的比例约30:2 。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急救知识不能仅限纸上谈兵,学校和教师应想办法推进实践操作,比如增加此类社团课,购买相关设备仪器,让学生可以动手练习;请医护人员进校园进行现场演习等等,真正落实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我救助能力,让生命教育之花永久盛开。
参考文献
[1] 李欢.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理急救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2019(08):60-61.
[2] 郑智强. 生活中几种常见中毒与相关急救知识[J]. 生物学教学, 2008(07).
[3] 王素媛, 胡维刚.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04):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