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高中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生命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通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深入认知生命观念,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求知精神,为学生学习更深奥的生物知识打下基础。德育及其整合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道德和生物兴趣。对培养德育和生物学科的兴趣是有帮助的,对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德育切入点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高中阶段,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同时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负担。为了提高学校高考升学率,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很多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侧重围绕高考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以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基于此,教师忽视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忽视了学生专业学习之外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学生面对升学压力方面的心理疏导,有的教师甚至不断对学生施压力,不能公正对待和尊重学习成绩优秀和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陷于繁重的学习中,将升学作为唯一的出路,造成其心理压力大,甚至出现抑郁、自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种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在保证日常学科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不断拓展自己的思想境界,面对困难和压力更要勇于克服阻力,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并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在高中生物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把握高中生物新课标目标重视德育渗透
新课标背景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从各方面提升自己,以更好地完成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一是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理念的意义及内涵,准确把握高中生物新课标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生物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德育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德育教育效果。通过生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促使其通过生物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能够有效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能力素养要求,积极探究新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并在合作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帮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高中一年级《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理解和掌握氨基酸概念的内涵,以及蛋白质在生物学中的主要功能。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总结和处理能力,使其从中认识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基于这一价值观目标,努力在学习和思考中掌握更多关于蛋白质科研及技术发展方面的动态,使其具备科学严谨的思维观念。
(二)联系实际生活
生物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时事话题,帮助学生建立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时事话题的讨论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关注度,又可以在讨论中培养其是非观念及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多角度、多层面渗透道德标准,让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违反道德标准的,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提高对自身的道德素养要求。比如,在教学《细胞的化学组成》章节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时,可以引入相关食品问题,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大家每天早餐都吃什么?生活中常见的高蛋白食品有哪些?”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可以得知,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此时,教师又可以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吃这些食物?”经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蛋白质进入人体后,转化为氨基酸,其是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我们不能挑食。通过对这种话题讨论,学生能加深对蛋白质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明白了要节约粮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道德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与学科教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生物知识服务人民,立志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动力。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生物学理论都需要通过实践验证,故教师应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任务,可以为学生分发一些花苗,让学生种在家里,照顾花苗,观察花苗的生长情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用学习的生物知识解决花苗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环境保护。但是,当人们开始关心环境时,发现以前的做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课堂上融入环境意识,从口头理论到实际行动,实施环境保护,并鼓励学生保护环境,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并渗透到社会和校园中的每个角落。例如,让学生在进行实验和提交作业时不要使用非环保的一次性材料。这些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在刺激大脑的同时思考更多,还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将垃圾变成珍宝,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树立环保意识。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道德素养及创新精神,通过教育践行好立德树人理念,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宁.浅析高中生物课堂德育渗透的有效开展[J].吉林教育,2019(44):67.
[2]张喜宗.高中生物学教学渗透德育的优势[J].吉林教育,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