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标下微课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融合应用的探索

潘性柱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石涧中学 238391

摘要: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好数学学科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之一,而微课恰好能提供这样的作用。微课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围绕一个教学知识点制作的教学视频,点对点的讲解知识点,将知识以直观、具体且系统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将微课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会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对学生数学学习与课堂知识巩固具有显著效果,其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日益凸显重要。因此,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微课的价值,积极推广,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打造高效、有趣数学课堂的重要助力。
关键词: 微课;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应用;
DOI:10.12721/ccn.2024.15746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中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三会”,其中第一条: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的世界。微课教学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其作用是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教学时间短,一般是2~5分钟,知识点以点对点的形式讲解,针对性强,且生动的动画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合理融合微课于数学课堂的教学,对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应深入探究微课特性,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诸如激趣、引导深入思考和实施分层教学,以充分展现微课效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提升,为全面落实“三会”、发展“四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微课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模式单一,趋于固定流程,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乏味,学习体验不佳。在实践教学中,将微课融合课堂教学,这是基于传统教学的一次创新。利用微课的图文声色,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再展示题目练习,最后详细讲解,能完善教学组织形式,此举不仅革新了教学形式,还为课堂注入新鲜感,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数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有助于拓展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微课内容短小精悍,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内容,加持简洁准确的语言将知识点进行剖析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传统数学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限于老师的讲解引导,被动性占据主导,而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拓展,学生能基于视频或课本的问题,能专注于微课内容,静下心来专心听讲,也会与教师进行互动,这样教师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只要学生能静下心来听课,就能吸收上课的教学内容,就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微课可以暂停,可以反复播放,给部分学生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时间,便于学生消化。此外,下课后,教师将当天所学知识的微课资料上传至班级群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对于上课内容未掌握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复习巩固。

二、微课的融合应用对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一)适时融合,实现数学课堂激趣

微课可以作为课堂导入的素材,运用生活化微课合理创设情境。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微课的引入需要把握时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恰到好处的展示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积极的学习情感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主探索课本,探索知识,从而驱动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这是传统的数学课堂无法做到的。

微课在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图形转换、和动态问题的学习上,微课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在教学中运用微课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高效学习,避免盲目学习。

例如,以人教版第四章《4.3.1角》的教学中,以微课动画的形式导角的教学,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角的概念,快速的将学生带入到教学中。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三章 轴对称》中《13.4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中的“饮马问题”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会使用PPT教学,讲解过程一般较生硬,这对初中生而言难度较大,易致预习教学目标不明,浪费时间且效果不佳。为改善此状况,教师可运用微课导入新课。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如:在河边建水站、铺设水管、造桥等元素丰富的实例,有针对性的展示这些实例并结合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直观感受轴对称的应用,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与应用,启发思维,实现优化课堂教学。

(二)深挖微课教学,钻研学习深度

数学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的过程,是很多教师遇到的难题,教师常采用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后解题,知识的应用仅限于基础,难以灵活应变。面对题型变换,学生常感困惑,这反映了学习深度不够,思维拓展的能力未得到培养。对此,教师利用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使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化,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微课能反复播放,强化记忆,引用典型的例题制成的微课,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钻研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在钻研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1.2节《数轴》时,教师可以使用微课动画演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上,有公交车站,距离公交车站东边15米有一家超市,距离公交车站东边50米有一所小学,距离公交车站西边20有一家洗车店,学生观看动画后自然的就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场景,教师趁机引入数轴的概念,这种由动画演示,结合生活实际,再转化为数轴知识的过程,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转变能力起积极的作用,而且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借助微课,实现有效分层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致力于确保每位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收获和发展。然而,当前课堂教学调查显示,数学教师往往设定统一学习目标,提供无差别指导,导致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影响个性化成长。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剖析教学现状,借助微课视频实施更高质量的分层教学策略,以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分解,利用微课将资源化整体为模块化,逐一突破。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合理选择对应的微课内容进行分层学习,教师可以动态了解学生的分层学习情况,并及时制作对应的答疑解惑,确保班级内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提升与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真正落实“三会”,发展“四能”。

例如,在人教版第十二章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教师备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发现本节内容知识点较多且相似,学生容易混淆。学生张某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中的(SSA)产生疑惑,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就可以制作关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A)的微课,动态的展示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原因,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挖掘微课的应用优势,促进分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逐步提升。

三、结语

在微课的实践应用来看,微课融入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锻炼思维创新能力,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重难点。同时,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借助微课反复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教师要顺应教学发展的趋势,要转变教学模式,积极将微课融合与课堂教学,凸显其价值和作用,让课堂显现乐教育人,使用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昌福.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8):105-107.

[2]冼云彤.微课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3(36):34-36.

[3]秦健.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3(3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