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桂书奎

福泉市陆坪藜山小学 550504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该方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置合作情境以及创设问题情境等多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合作情境则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问题情境则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这些策略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手段,还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46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而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内容,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增进学习沟通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学习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更易于接受。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和掌握货币知识。在导入课堂环节,教师展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学生识别。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黑板或大屏幕显示数学算式的换算关系,如1元=10角,1角=10分。教师为了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填空题,如1元=()角,()角=1元,1角=()分。接着,进入模拟购物环节。教师准备了一些标价商品和仿真人民币,让一组学生扮演顾客。在购物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商品总价和付款方式,并采用数学算式。比如,一名学生选择了标价为8角的橡皮和5角的铅笔。他可能会写出算式8角+5角=,算出总价13角。如果这名学生有2元钱的模拟币,他就会想能用钱来付款,可能会写出算式:2元-1元3角=7角来确认。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转换关系,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计算物品总价的方法,学习如何付款。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与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购物过程中遇到的数学难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难题。同时,教师还能针对活动中学生的困难和问题,给予点评和辅导,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元、角、分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生活情境与数学算式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对人民币的单位与换算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设置合作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合作情境是一种高效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解题,学生能够共同探讨数学难题,增强彼此间的协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在合作情境中,学生相互支持,共同攻克学习难关,从而树立学习自信,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合作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时间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展示一个钟表模型,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几点钟吗?”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验证,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钟表图案和相应的时间卡片。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观察钟表指针的位置,有的负责对照时间卡片进行比对。学生边观察边交流,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就一起商量或请教老师。通过反复观察和讨论,学生逐渐掌握了时间的读法,并学会了如何根据指针位置判断时间。当各组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过程,并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则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认识时间”的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学会了在互动中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合作情境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数学思维、培养解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策略。通过构建既具挑战性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本质。这样的情境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一个水果摊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水果,其中苹果有3200个,香蕉有1800个。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水果摊上苹果有多少个?”(学生答:3200个)“香蕉有多少个呢?”(学生答:1800个)“那么,如果我们想知道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应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加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3200加1800等于多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借助计数器或数位表,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位上的数字相加时可能出现的进位情况。在计算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减法。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水果摊老板卖掉了2500个苹果,现在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呢?”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减法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教师可以借助数位表,帮助学生理解万以内减法中可能出现的退位情况。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仅掌握了万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数学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多种多样,且效果显著。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合作情境和问题情境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上策略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范粒.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策略[J].教育,2023(74):11-13.

熊丽萍.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9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