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究

郑丽莉 张娟

合肥经济学院,安徽省合肥市,230011

摘要: 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传统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针对新文科建设的新方向,分析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从专业融合、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师资建设、协同育人等角度提出专业建设的优化路径,探索改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 ​新文科,金融学,人才培养
DOI:10.12721/ccn.2024.15700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2018年8月,我国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的理念。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组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高校新文科建设全面展开。开设文科专业的高校都在努力优化传统文科,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类重要分支,在新文科建设中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金融人才,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文科背景下对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经济中起着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人才已面临严峻挑战。

新文科的重点是创新,育人理念、专业发展、教学方法均有所变更,体现在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即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不断进行行业创新,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可跨专业、跨领域的复合人才。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传统,学科融合力度不强

金融专业作为经济类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金融领域的专门性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专业课程的设置就较为细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并且仅以金融类为主,因此人才培养专业性有余而融合性不足。多数金融专业目前的专业培养的课程构建中虽加入了必备数学、计算机、互联网等知识,但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还未能充分体现。

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专业实践教学不足

近些年,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已有适当的改善,但主体上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的授课方式,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虽然也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程,但大多只进行的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教学的创新性不足,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所学的专业。

3、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在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中,许多高校虽高学历人才比重大,但高职称、双师技能的人才比例较低,科研成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学术交流的活跃性还有待加强。教师虽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当更多的是限于本专业,同时实务工作经验有一定缺乏,实践教学的实用性不能充分保障。

4、市场需求的导向性体现不足。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按照现有的专业体系去培养学生,缺乏对市场中人才需求的方向和数据分析。金融专业的教育倾向于金融专业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的重点仅在于让学生掌握金融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知识的,未能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反向培养学生,容易造成致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局限,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

三、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究

1、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当代大学生几乎均是互联网用户,多样化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辨识度。金融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多源于西方,因此,作为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更要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教师在备课时加强对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凸显中国特色的相关知识,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章节,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专业方向性差异化培养

金融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是金融体系的专业人才,毕业后更多的是为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业的企业或个人提供金融、财务、管理分析等专业服务,若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既要抓住本专业自身的逻辑特点,也要服务于和服从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特点,促进专业的优化升级。

首先要适应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除让学生掌握经济学、金融学、投资与理财、保险等传统专业知识外,要让学生有“金融+技术”的学习理念,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学习。其次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中,结合国家发展的进程,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科技强国、绿色生态、乡村振兴等实践,建立跨专业跨领域的新课程,在专业方向上实施一定的差异化培养,如设计出两个不同专业方向:金融+数据分析(大数据金融)、金融+生态环境(绿色金融),满足新金融生态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课程质量提升

课程教学要改善原有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可结合当然的经济社会现状或金融发展行情,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互联网教学平台,引入慕课、示范课等教学资料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渠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参加银行、证券等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以考促学、以赛促学,让学生主动找出学习中的不足,积累学习经验,多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4、产教协同育人

新文科背景下需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的途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可采用“校内+校外”结合的模式。校内依托现有软件系统开展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模拟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演练机会,校外要加大与企业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深挖双方的资源,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同时,可请校外专家、金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校开展讲座,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商讨,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紧密对接,让产教融合更好的协同发展。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对金融专业的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具备专业核心知识外,还要懂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知识技能,并且拥有大视野,对国家发展变革的方向和内容有清晰地认知,努力提升教师的复合型水平。金融学专业可采用校企共同培养的“双导师”制,建立一支双师双能的实践性强的师资团队,引领金融学专业学生接触行业实际和社会经济的现实情况。一方面定期请相关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以客座教授、外聘教师等形式到校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强化本校教师的学习,鼓励老师参加培训,或去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升自己新知识和新技能,深入了解实际中岗位需求,拓宽教学思路。

结语:

基于新文科建设发展的背景以及当前金融科技的快速驱动,金融学专业必须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提升学生素质,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何瑛,郭家荣,苏欣. 跨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基于商科的视角 [J]. 商业会计, 2021, (19): 11-16.

[2] 马琳. 新文科视域下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06): 60-63. 

[3] 王红满.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J]. 教育观察, 2023, 12 (14): 22-24+44.

作者简介:郑丽莉(1980-),汉族,安徽涡阳人,硕士,合肥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张娟(1978-),汉族,浙江安吉人,硕士,合肥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