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常越

新邵三中,422918

摘要: 新课标下,把信息技术和高中生物高效教学进行整合,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下文针对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高中生物高效教学整合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新课标;信息技术;高中生物;生物教学
DOI:10.12721/ccn.2021.1570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高中生物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较为特殊,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展示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且高效,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简便,尤其生物教学中的微观知识及生命形态等,在传统的课堂上这些内容的学习都相对模糊,而应用信息技术就能充分改变这一教学难题。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视频、文本等相结合进行全面的展示,以动态的方式展示原本难以理解的概念性知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高中生物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在课堂上表现为注重讲解教材知识点与各类题型的解题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此类抽象化的知识点是否能完全消化吸收与灵活运用,并未达到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目的,反而会对学生学习生物产生一定阻碍。笔者通过调研还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缺少创新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生物学科多实验操作,单单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很难对实验流程与注意事项产生牢固记忆,这种教条式教学下,班级生物成绩普遍不甚理想。

二、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生物高效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把其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可以使光、声、色、形等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学生在多种感官被刺激的状态下,可以有效集中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该章节内容时,其中涉及到有关DNA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动画的形式,把DNA双螺旋结构展示给学生,把抽象枯燥且复杂的知识进行细化,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形式播放出来,在学生观看动画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具体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且高效地进行生物学习。

(二)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新课标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属于重点内容。而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发现,对信息进行捕捉,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该过程中,学生会质疑发现的问题,并自主提出解决策略;在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而基于信息技术,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探究环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为了可以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中物质如何进行转变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技术,把水中的H和O进行标注,把二氧化碳中的c进行标注,通过标注不同颜色,并利用不同大小的球形体来表示这些物质,进而把整个光合作用过程呈现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会被这个显示结构图所吸引,且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会产生一些疑问。

(三)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整合,合理控制整合的度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会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的控制整合的度,否则学生会过于关注多媒体信息,而忽略了教材中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把生物教材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整合,使两者可以实现最大化地效益。高中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同学们学习生物知识必然是要向纵深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们构建思维模型,通过追本溯源将重难点简单化、通俗化,便于理解与掌握。那么如何在此过程中联合信息技术手段呢?以细胞分裂教学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联会等的定义与特点,对概念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引用相关动画视频进行具象化的演示,并使用电子画板逐步构建模型,在学生们具备大致印象后,鼓励其分小组进行探讨合作,自行构建模型。接着,教师可将学生构建的模型上传至班级群中展示,对于失误之处进行指点纠正,深化学生对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程度的理解;对于正确完善的模型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新模型构建方式。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合作,学生们了解到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克服了疑难问题的学习阻碍,也为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在讲解“基因的本质”时,该章节重点内容为DNA的结构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描述DNA的主要特征,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把DNA模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对DNA具体结构组织进行了解。在多媒体展示方面,教师不应呈现过多的内容,否则会使生物信息量较大,展示速度较快,学生很难深入掌握和真正接受大量的知识。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教学实际,对相应的教学问题进行设计,指引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寻找、分析、解决,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生物学习水平。

(四)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整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高中生物知识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原理、规律、概念知识,并且知识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可以对要点进行快速抓住,进而实现高效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紧密联系,通过动态图片,并配以相应文字解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有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在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部分学生对于渗透原理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把一幅和植物细胞有关的动态图像呈现给学生,结合动态图像指引学生对水分子与蔗糖分子进行区分,并通过动态模拟,对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运动情况进行演示,使学生可以对平衡原理进行深入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快速直观的对渗透作用原理和概念进行理解,还可以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做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生物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手段,把信息技术和生物教学进行充分整合,进而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生物学习,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海婷,覃千珏,赵小珍,韦艳艳.巧用生物信息学数据技术开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J].教育观察,2020,9(31):104-105+123.

[2]万兵.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0):69.

[3]李亚龙.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生命世界,2010(0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