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目前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学习需求,而且,计算能力好的学生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计算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为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审题技巧,做好计算准备
小学数学题是需要学生在做题时进行审题的,是学生开始计算的第一步。正确的审题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题目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学生能够正确审题并解题。教师需要教学生如何进行审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审题的问题。例如,在做题时出现错看、漏看题目条件,更有甚者会读不懂题目,这就为计算错误提供了条件。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审题。一是要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审题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记住审题这一要点,通过教师引导认真、深入地分析题目,让学生能够在多次练习中学会独立审题。二是开展审题的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审题的技巧和能力。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列举类型多样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不同的题目,在做完题目后进行互评,列举题目的真实意图,让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认真审题,专门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例如,引导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并做好标记。对找不出正确关键词的学生引导其对题目进行分析和拆解,帮助其正确断句,寻找出正确关键词。
2注重数学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算理的教学,要通过讲解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算理、法则,理解算术规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基本的计算知识向新的计算方法转变。第一,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变通。例如,在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计算方法后,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引入基础的乘法计算,将小数乘法算理简单化。如在计算“0.8×4=?”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小数位向前移一位,将0.8看做是8,这样就能够通过基础的计算得出结果是32,然后再将小数点原位向后移一位,即3.2。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运算简单化,从而减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困难,减轻其抵触心理,增加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进行自我验算,降低错误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急切的心理,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着急的学生。往往在做出答案后会急急忙忙地写出来,然后继续下一道题目的计算,对自己所做出来的结果没有验算,对自己的解题过程也没有审视,认为自己做的非常正确。这样的心理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错误。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验算。一是培养学生进行自我验算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做题,可以设置10道计算题,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通过固定时间来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自我验算。在这固定的时间段里,会出现部分学生急于向老师证明自己做完题的情况,这时老师可以借助这样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自我验算的引导。二是固定草稿纸格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验算。在课堂做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分发草稿纸的形式引导学生打草稿。要提醒学生,在打草稿的时候要保证纸上字迹清晰、书写规范,不要出现乱涂乱画的情况,在计算完成后,通过草稿纸来进行自我验算。三是讲解多种验算方法,将单一验算转变为多种验算。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运算,可以让学生以回答问题或者抢答的方式来进行验算,对提出不同验算方式的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而对于错误的验算方式可以此为例进行知识的深度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4加强计算练习,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习各阶段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次练习和巩固才能够获得。当前,在小学生计算学习中,许多问题都是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导致的。有的学生会出现漏看或看错题目的情况,有些学生有乱涂乱画的毛病,经常会出现找不到某一题的运算结果,还有些学生是粗心马大哈,在计算完之后不检查不验算,这些都是不利于计算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纠正学生这些错误行为。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教师在课堂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可以是十到二十道难度不同的计算题,在第二天上课前要将作业和计算草稿纸上交,教师通过筛选,将一些好的草稿纸和差的草稿纸进行对比,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帮助学生认识到好的草稿应该如何打,并且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如何规范和高效地利用一张草稿纸。
5培养错题整理意识,汲取有效经验
错题能够暴露出学生在计算方面的欠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题。只要对错题进行整理,就能够通过错题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正,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小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有着超强的记忆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错题的作用,通过经常回顾自己做错的题目,在错题中寻找自身的问题,能够加深印象,避免再次犯错。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错题的整理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成果的反馈,能够帮助教师有效了解每个学生对于当前教授的知识的掌握状况。在进行错题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专属于自己的错题整理本,让学生在整理错题时能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总结能力。例如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标注错误点和出现错误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翻阅错题本,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组织错题集欣赏活动,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来进行错题本展示,让学生对自己的错题本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就错题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如字迹整洁度、错题原因分析、错题数量减少程度等内容进行划分,通过教师挑选或者是投票的形式来确定一名最优者,以此来激励学生认真整理错题集,将错题转变为他们手中的资源和进步的阶梯。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进行长期锻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增强计算能力培养的意识,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小学生开展计算能力的锻炼。并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审题、运算、自我验算、错题总结等,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虎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1):201-203.
[2]康胜.基于互联网+的小学数学智能化教学对策研究[J].数据,2023,(01):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