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四肢骨折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而患者在发生四肢骨折之后往往会伴随疼痛和肢体肿胀的症状,肢体肿胀也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且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和身体健康,如肿胀比较严重还会延迟患者的伤口愈合,增加感染和静脉血栓的风险[1]。所以,为了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肢体肿胀的情况进行消肿治疗[2]。本研究主要对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中医护理干预,为探究其具体效果,特选取研究对象50例,均为我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之间收治的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50例,均为我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之间收治的四肢骨折肢体肿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2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24-79岁,均值(45.3±5.1)岁;观察组25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 年龄23-76岁,均值(44.8±5.2)岁。两组一般资料可比(P>0.05)。
1.2方法
1.2.1肢体肿胀原因
在祖国医学中,四肢骨折会损伤筋脉,血液运行不畅,而骨折后肿胀的主要原因时阳气受损,血气淤积。在发生骨折后,血液在筋脉之外,蓄于筋骨肌肤腠理之间,对气机运行产生阻碍,从而导致肿痛的发生。
1.2.2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采用中医护理用于观察组,具体包括:(1)中医饮食护理。四肢骨折肿胀患者需要消肿散瘀,护理人员告知患者饮食清淡,多吃半流食和新鲜的蔬菜瓜果,戒除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饮食上低盐、低油、低脂肪,多吃豆类食品和鱼汤,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不要太早喝滋补的汤类,以免造成恢复缓慢,淤血滞留等。可将桃仁、肉桂等中药制成药液,进行食补。(2)中医综合护理。采用穴位贴敷法、熏蒸护理和涂抹中药等方法为患者开展护理干预。穴位敷贴法:将甘草、川穹、薄荷、当归、黄白等药物制成药膏贴在患者的骨折部位,每2小时更换一次,有助于改善血管收缩,减轻疼痛感和肿胀感。中药熏洗:将红花、当归、透骨草、延胡索、川牛膝、桃仁等药材放在清水中浸泡加热,患者每天熏蒸治疗2次,促进血液循环。中药涂抹法:将红花、赤芍、当归、紫草浸泡在酒精中,1到2周后是用纱布蘸取并涂抹在肿胀的部位,每天2次,改善肿痛,恢复血液循环。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格进行评估,按照护理满意度情况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满分为100分,超过80分为十分满意,60-80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十分满意和满意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SPSS24.0,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2%,观察组的护理意度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四肢骨折的发生率比较高,严重困扰着患者和患者家属,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3]。如不及时采取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将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来说,有必要通过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度和配合度。此外,通过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如发现患者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排忧解难。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评估,对患者受伤的程度和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便于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本研究分别将常规护理和中医护理用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2%,观察组的护理意度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医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肿胀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拉近护患关系。中医护理模式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利用中医学护理原则进行护理,和传统护理方法相比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对四肢骨折肿胀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四肢骨折肿胀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医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匡远黎,王郑,杨志亮,等.腹腔镜规范化肝切除与开腹肝部分切除术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024(006):700-703.
[2]王平,刘成成,陶海粟,等.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治疗有胆道手术史患者的肝内胆管结石[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9,025(002):106-110.
[3]张鹏,张殿乙,段俞伽,等.五味消毒饮加味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肢体肿胀及骨折愈合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0,42(09):856-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