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1 教学设计不合理,无法兼顾所有层次学生
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是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性因素。但在教学实践中,高中化学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提升学生的成绩,常常采用“统一”的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补充教学内容、设计练习题目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致使成绩差的学生因为难度大无法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制约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发展。由于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致使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逐渐扩大,与新课程理念下“实现所有学生发展”的理念相背离。
1.2 忽视学生的诉求,照本宣科开展教学
新课程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自主化,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然而,一些高中化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常常忽视学生的学习诉求,照本宣科地开展教学,要求学生整齐划一,采用统一的授课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效率不高。而针对新课改下的情境教学、探究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模式等应用比较少。在这种“机械听讲、记笔记、题海战术”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不甚理想,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1.3 过分关注成绩,教学评价单一
从教学评价的内涵来说,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指向教学目标,结合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衡量,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调整教学过程与策略的重要依据。然而,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依然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其他方面素养、能力的关注,难以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 高中化学教学中PBL模式的应用策略
2.1 重视理论学习
首先,注重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或者购买专门的书籍,认真学习PBL模式相关理论,明确该模式与其他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应用该模式的相关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应用该模式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等,认真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各种技能的学习,为该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牢基础。其次,积极参与听课活动,了解其他教师是如何运用PBL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的,认真分析教学效果,注重借鉴其成功的应用经验。同时,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寻找PBL模式与化学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以采取针对性的应用思路、应用策略。最后,积极参与相关的研讨活动,在活动中认真发言,阐述对PBL模式的看法。
2.2 充分准备资源应用
首先,PBL模式下案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案例的质量关系者教学活动的成败,因此,确定案例时既要注重围绕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知识,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做好高中化学各类测试以及近年来高考习题的汇总与分析,对相关习题的整合与创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热情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从案例中真正的有所顿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其次,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PBL模式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时应注重信息资源的应用,帮助学生尽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提升其学习体验的同时,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如向学生提供虚拟实验平台,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最后,为提升各小组组长的领导力,确保各个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完成案例的探究与学习,应用PBL模式前对各组小组长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其掌握分配小组任务,鼓励小组成员的方法,充分挖掘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潜力,确保各小组成员之间积极配合,为寻找正确答案做出应有的努力。
3 优选经典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时,优选经典案例应注重把握以下细节:(1)本质原则。教学案例应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与学习,能够更好的把握化学知识本质,而非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掌握上。(2)趣味原则。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可避免学生产生枯燥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讨论活动中,体会到化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使其更加主动地学,积极地学。(3)确定原则。这里的确定指问题答案的确定,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暴露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向着自己的薄弱点发力。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如下案例:实验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探究Na2SO3溶液和FeCl3溶液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双水解反应)。并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一:根据题意思考,可以提出哪些可能的假设?
问题二:对应的假设会出现哪些实验现象?
问题三:该如何设计探究实验验证假设?
该案例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讨论、探究时间。结合所学的高中化学实验知识以及题干创设的情境,各小组学生积极思考,不难提出可能的假设主要有:①Na2SO3溶液和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②Na2SO3溶液和FeCl3溶液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Fe(OH)3胶体;③Na2SO3溶液和FeCl3溶液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发生双水解反应。显然对于假设①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SO2-3+H2O2Fe2++SO2-4+2H+,溶液的颜色会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对于猜想②因双水解反应:2Fe3++3SO2-3+6H2O=Fe(OH)3(胶体)+H2SO3会出现丁达尔现象,因此,反应后可使用红色激光笔照射溶液进行判断。假设③不仅会出现丁达尔现象,而且溶液中还应该含有Fe2+、SO2-4。课堂上给学生提供1mol/L的Na2SO3溶液,1mol/L的FeCl3溶液、试管若干、胶头滴管,要求学生验证假设。结果部分学生看到反应过程中溶液黄色逐渐加深,得到红褐色液体(W),并使用红色激光笔照射出现了丁达尔现象,便认为假设②是正确的。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以及溶液中究竟有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溶液中存在未反应的Fe3+以及生成的Fe(OH)3,会对FeSO4的颜色产生干扰,因此,看到丁达尔现象并不能断定假设②是正确的,具体还需要探究溶液中是否含有Fe2+和SO2-4。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后,课堂上继续要求学生围绕新的问题设计实验,展开新的探究活动。最终各小组积极动脑,设计出了合理的实验探究方案:方案①取少量W液体,加入铁氰化钾溶液,检验是否含有Fe2+;方案②取少量W液体,加盐酸酸化,在加入氯化钡溶液,检验是否含有SO2-4。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试剂与实验器材,要求学生探究方案①、方案②,结果发现方案①中的溶液中出现了蓝色沉淀;方案②中的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表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Fe2+和SO2-4,即,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综上学生最终得出猜想③是正确的。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认真学习PBL模式的相关理论,明确了该模式涉及的环节,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做好了充分的应用准备,尤其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认真对比相关的案例,最终确定了探究Na2SO3溶液和FeCl3溶液反应本质的案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各小组表现的非常积极,顺利的完成了探究任务,正确的回答出了提出的探究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过程,学生发现了新的探究问题,使其体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有效的锻炼了其高中化学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小宇.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31):155-156.
[2] 王香爱,张咪,王敏.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化工,2021(13):199-200.
[3] 任建国.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53):125-126.